皮肤瘙痒,是皮肤产生痒感而欲搔抓,但又无原发皮肤损害的一种自觉症状。中医称本病为“风瘙痒”“风痒”“痒风”“身痒”等。 中药辨证治疗 方一: 药物组成:生地18克,当归15克,玄参15克,丹皮12克,白蒺藜12g,甘草9克,煅龙、牡各25克,赤芍12克。 功能主治: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功能。适用于血虚引起的皮肤瘙痒。症见多发生于老年人,秋冬季尤剧,春夏转轻。皮肤干燥,全身遍布抓痕,经常搔处可呈苔藓样改变,皮肤脱屑如糠粃状,或遍布血痂,或伴有面色无华,心悸失眠,头晕眼花,舌淡苔净,脉弦细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生地18克,当归15克,熟地18克,黄芪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天花粉12克,黄芩12克,升麻9克。 功能主治:具有凉血清热,消风止痒的功能。适用于血热引起的皮肤瘙痒。症见多发生于青壮年人,皮肤瘙痒,搔破呈条状血痕,夏重冬轻或遇热尤甚,得热则解,或伴有口干心烦,舌绛或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或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全虫6克,皂角刺12克,猪牙皂角12克,白蒺藜15克,槐花12克,威灵仙12克,苦参12克,白鲜皮12克,黄柏12克。 功能主治:具有散风、除湿、止痒的功能。适用于风湿引起的皮肤瘙痒。症见皮肤瘙痒,搔抓后起水泡、丘疹、流水或皮肤变为湿烂,多见于青壮年人,夏季尤甚,舌苔白腻或薄黄腻,脉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四: 药物组成:乌梢蛇12克,蝉蜕9克,荆芥12克,防风15克,羌活12g,白芷12克,黄连9克,黄芩9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甘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搜风清热,败毒止痒的功能。适用于风盛引起的皮肤瘙痒。症见多发于春季,周身皮肤瘙痒,痒无定处,日久不愈,皮肤可变肥厚呈苔藓化,状如牛领之皮,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五: 药物组成:桂枝12克,麻黄9克,白芍12克,甘苦草9克,生姜12克,大枣15克,杏仁9克。 功能主治:具有驱风散寒的功能。适用于风寒引起的皮肤瘙痒。症见多发于冬季,皮肤瘙痒常在头面、胸前、颈周、双手等暴露部位,遇寒则甚,逢暖或汗出则减,舌淡苔白,脉浮缓或浮紧。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