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为何要封“靖难六国公”,他们都有何种经历?

 思明居士 2018-06-21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之后开始大肆削藩,最终导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历经四年“靖难”,明成祖朱棣最终击败朱允炆登上帝位,并封赏功臣。不过因功被封为国公的其实只有四人,并非六人,其中丘福、朱能被封为国公,张玉、陈亨被追封为国公。

淇国公丘福

丘福是行伍出身,早年间便在燕王麾下效力,累功升至燕山中护卫千户。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丘福与朱能、张玉一同夺取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全城。同年八月,率军攻破真定。

白河沟之战,面对数倍于己的南军,丘福率领精兵直捣南军中坚,并在之后的夹河之战、沧州之战、灵壁之战等战役中,一直担任燕军先锋。

建文四年(1402年),平燕将军盛庸率军扼守淮河,以数千战舰封锁河岸。丘福与朱能率领数百人偷渡突袭南军,击败盛庸,尽夺战舰,使得燕军顺利渡河。

同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称帝,丘福因功位列靖难第一功臣,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后又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令丘福为总兵官,率领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等人,统兵十万北伐鞑靼。由于轻敌冒进,导致王聪战死,而他则与李远、王忠、火真等人被俘,后被处死,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成祖随后御驾亲征,剥夺丘福世袭爵位,全家被流放海南。

成国公朱能

朱能算是燕王朱棣的嫡系,早年间便在朱棣麾下效力,担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曾随朱棣北征。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朱能与张玉诛杀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率领燕王府护卫夺取北平九门。随后又率兵夺取蓟州,杀死都指挥马宣,攻破遵化、雄县,生擒杨松、潘忠。

之后,朱能一直随朱棣征战,先后击败长兴侯耿炳文、淮阴侯吴高,随朱棣奇袭大宁,郑村坝之战击败李景隆。

建文二年(1400年),朱能随军攻陷广昌、蔚州、大同,白河沟之战击败平安。十二月,朱棣在东昌之战中被盛庸围困,张玉战死,朱能冲入重围,拼死护卫朱棣突出重围。

建文三年(1401年),燕军大将谭渊战死于夹河,朱能率援军赶到,连战连捷,在藁城再次击败平安,又攻破彰德、定州、西水寨、衡水,生擒指挥贾荣。

建文四年(1402年),朱能率军南下,再次大败平安,又战败前来救援的都督陈晖。灵璧之战中生擒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五月,夺取泗州,渡过淮河,击败盛庸,又攻破盱眙、扬州。

朱棣在攻陷南京登基为帝后,朱能因功位列靖难功臣第二,被封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

永乐四年(1406年),朱能奉命率军南征安南,同年十月行军至龙州(广西),病逝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荣国公张玉

张玉早年为元朝旧臣,官至枢密院知院,洪武十八年(1385年)归附明朝。此后,多次随军北征,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调往燕山左护卫,任指挥佥事,之后先后两次随朱棣出塞征战。张玉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在燕军中有“张玉善谋,朱能善战”的说法。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张玉参与夺取北平九门之战。都指挥使马宣败走蓟州,准备复夺北平。朱棣采纳张玉之计,令朱能率军突袭蓟州,杀死马宣,逼降遵化守军。而张玉则率军夺取永平、密云。

同年八月,朝廷令长兴侯耿炳文率军三十万征讨燕军,张玉担任燕军先锋,袭破雄县,在月漾桥设伏,生擒潘忠、杨松,乘胜夺取鄚州。随后又为朱棣献计,使得燕军成功在真定之战大破耿炳文,俘获左右副将军李坚、宁忠以及都督顾成等人,斩首三万级。张玉则击败安陆侯吴杰。

此后,张玉又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先是击败江阴侯吴高率领的辽军,又奇袭大宁,斩杀都指挥朱鉴,擒获都指挥房宽,收编宁王朱权兵马,顿使燕军兵力增加近两倍。

建文二年(1400年),张玉随朱棣攻破广昌、蔚州、大同,白河沟之战大败李景隆。五月,张玉夺取重镇德州,但由于盛庸死守济南,围城三月后撤军。十月,张玉率军攻破沧州,擒获守将徐凯。

同年十二月(1401年1月),东昌之战爆发,朱棣率军冲击南军左翼,结果被盛庸包围。张玉和朱能率军杀入重围救援,朱棣与朱能会合后杀出重围,而张玉却不知朱棣已被救出,因此不断在乱军中冲杀寻找,最终因伤重力竭战死,时年五十八岁。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称帝后,追赠张玉为都指挥同知。同年九月,追赠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荣国公,谥号忠显。

泾国公陈亨

陈亨原为元朝扬州万户,后来归附朱元璋,在原膜战争中屡出奇兵。后来,因功升任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后多次出塞北伐,升任北平都指挥使、都督佥事。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时,陈亨与刘真、卜万负责镇守大宁,出松亭关,驻沙河,谋取遵化,后退守保关。

同年八月,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统兵五十万攻向北平。燕王朱棣采纳张玉的计策,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自己率军从刘家口奇袭大宁。陈亨和刘真自松亭关回援,但在回军途中便得知了大宁失陷的消息,于是陈亨和指挥徐理、陈文等趁夜袭取刘真营,刘真单骑走广宁,陈亨等人则投降燕军。

大宁之战可以说是朱棣靖难之役的第一个转折点,不但收编了宁王属下的军队,而且得到了朵颜三卫,正所谓“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

陈亨等人投降后,跟随燕军多次大破南军。建文二年(1400年),白河沟之战,陈亨重伤,差点战死。五月,参与攻击济南之战,与平安大战于铧山,遭遇大败,旧伤复发,随即返回北平。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回军北平后,亲自前往陈亨府邸慰问。同年十月,陈亨因伤去世。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称帝后,陈亨被追封为泾国公,谥襄敏。


除了以上四人外,徐达第四子,朱棣的妻弟徐增寿由于经常为燕王朱棣透露朝中消息和军队部署,最终被建文帝发现。燕军渡过长江后,建文帝当面质问徐增寿,徐增寿不予回答,建文帝一怒之下将其当场诛杀。燕王朱棣登基后,追封其为武阳侯,谥忠湣,后来又进封定国公。

谈及靖难六国公,就绕不开明朝历史上早期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有人称之为靖难之变,在性质上并非王超的更迭而是皇亲内部的斗争,这次残酷的皇位之争,直接影响着大明王朝的历史走向,对于后世影响深远。通过四年残酷的骨肉相残之争,朱棣顺利的登上了皇位,成为一代君王明成祖。而其侄朱允炆的下落也最终成为难解的历史之谜。

而我们称之为“靖难六国公”分别包括: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成国公:朱能、淇国公:丘福、荣国公:张玉、泾国公:陈亨六人。

一、李景隆。明朝大将,小字九江,据说景隆二字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可见,少年李景隆就深得朱元璋的赏识。被一同赐名的还有李景隆的两个弟弟。洪武十九年即1386年,李景隆就袭爵曹国公,建文帝登基又称为新帝身边值得托福的重臣。靖难之役爆发,熟读兵法的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讨伐燕王朱棣不臣之心,可惜战局连连失败,心高气傲的李景隆终究没能抵挡住老谋深算朱棣的进攻,最终李景隆下令打开城门,由此李景隆因开城迎降有功,不但没有受到责罚,反倒成为洪武朝班列之首,赐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永乐二年即1404年,被后人成为“草包将军”的李景隆遭到群臣弹劾,李景隆被削爵圈禁。

二、徐辉祖,原名徐允恭,为避建文帝朱允炆的讳,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赐名为朱辉祖,朱辉祖即是曾追随朱元璋逐鹿中原,定鼎天下的徐达之子,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徐辉祖承袭爵位,建文初年就已加封为太子太傅。在建文一朝可见其地位之显赫。由于出身将门之后,在朱棣起兵之时,自然被朝廷委以重任,但兵败如山倒,大厦将倾也未徐辉祖一人可以阻挡的,1404年,朱棣大军达到南京城下,同为将臣的李景隆开门投降,但徐辉祖依然不屈,被关入狱,朱棣亲自询问,他依旧一言不发。显示出将门之后,忠臣之节,永乐看无果就让其回到私宅,永乐五年徐辉祖逝世。明神宗即位后,命人录建文忠臣,追赠太师,谥忠贞。

三、朱能,生于1370年卒于1406年,终年37岁。明成祖朱棣曾评价朱能为:辅吾成大业者,能也。1394年,涉世未深的朱能就承袭父职,担任中护卫副千户一职。由于工作勤勤恳恳得到时为燕王朱棣的赏识,靖难之役爆发后,又被朱棣委以重任,夺取北平九门,为朱棣在战争初期就争取到了主动权,此后朱能率军越战越勇,并且在一次战役中,拼死保护朱棣。朱棣登基后,由于护主有功,且战功卓著,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食禄二千二百石。1406年明成祖朱棣讨伐安南,任命朱能为争夷将军,行至广西,朱能就病逝。死后追封东平王,谥武烈。

四、丘福,是永乐年间的重要武将之一,靖难之役爆发后,曾经与朱能一同夺取北平九门,该人有勇无谋,为人耿介,与朱高煦交好,靖难之役结束后,明成祖朱棣大封功臣,以安将心,丘福被赐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后出塞征伐失败,丘福的爵位被废,全家勒令迁徙海南。

五、张玉,曾经在元朝就出仕为官,后被加封进爵的人。元朝兵败如山倒,而昏聩无能的元顺帝本来就志不在安邦治国,所以,元顺帝的出逃,就连朱元璋也感到意外,张玉曾随元顺帝逃出关外,1385年又归附明朝,由于骁勇善战,深得朱棣的重视,靖难之役爆发后即被委以重任,1401年,在一次战役中,因为保护朱棣,张玉战死,此后张玉被追封荣国公,谥忠显。

六、陈亨,也曾在元朝为官,扬州万户。在靖难之役中战死。死后被追封泾国公,谥襄敏。

以上六位皆因一场叔侄的皇位之争而将命运联系在一起,同时六人的生命轨迹也各有不同,纵观六人在靖难之役的前后发展,似乎善终的并不多,在岁月慢慢封尘的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段战火纷飞,骨肉相残沧桑岁月所给我们世人带来的警醒。皇位与权力让人丧失了理智,在帝制的中国,如果想做一个忠臣,必然会选择站队,有时候一次站队的选择,就等于一个个体命运的选择,这种抉择甚至关乎于一个家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明成祖实录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李晨

9 赞 3评论
分享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