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需品

 汐钰文艺范 2018-06-21

  提起军需品,想必大家马上想到的是武器装备、药品,其实书籍也曾一度位列其中。二战期间,美国有大批年轻人参军,前线的生活单调而乏味,那么如何解决官兵们在战争期间的文化生活问题呢?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读书。

  前线需要大量可供官兵们阅读的图书,但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得了的。因为即便在美国——这样一个时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仍非常有限,根本无法与今天相比。这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在二战之前,欧美国家的书籍,价格昂贵——因为绝大部分都是精装本,所以对普通人来说,很难承受。于是,书籍这项“军需品”在二战之初十分紧缺。

  为解决这一问题,罗斯福总统向全国发出了“为前线捐书”的倡议;结果,五个月时间共捐书一千余万册。虽然人们已尽了最大努力,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前线数百万军人的需求。最终美国政府针对这一问题,专门组织了数十位专家进行研究。结果,专家们不仅为前线士兵选择了适合的书籍,还提了一条重要的建议:改革书籍的版式,送往前线的图书一律由精装本改为简装本——这样可明显降低成本,且便于携带。

  经过不断尝试,终于解决了前线士兵的读书问题。不要小看了这项由“精”到“简”的改变,它让价格低廉的简装书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并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最终替代了精装本成为图书市场的主流。战后,书籍的价格变得不再昂贵。这让普通人买书和藏书成为可能。

  此外,在书籍的种类上,由于前线士兵娱乐方面的需求,漫画、笑话这些从前被人们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也都印制成书出版,从而让书籍从内容上获得了极大丰富。1952年美国图书销量超过2.7亿册,而二战前美国的年均图书销量不过四千万册。

  通常情况下,战争对文化起到的是摧残甚至毁灭的消极作用,但二战“军需品”的故事,却是个特例。是的,时代改变了书籍原来的模样,而书籍又改变了世界的模样——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让人类更文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