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追梦一往无前 2018-06-22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人生追求什么?

追求吃喝玩乐?太短视,太肤浅,过于随众。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和人民有所奉献,

在于人生的不朽和永恒。

立德,树立德业,树德立人;

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立德就是要建一代典章,开一代风气,关心爱护所有人。

乱世用重典,沉珂用猛药;

在非凡的时代,非凡的时期,非常的典章必用。

立德者,千秋功业,百姓称颂。

 

立身必先立德,无德无以立身?

黄帝、尧、舜、伏羲、神农、孔子等是立德之人。

他们以自身高尚的人格,身体力行,

建章立法,带动、影响社会的进步、文明。

禹、后稷等是立功之人。

大禹治水、后稷教人耕种,造福于民。

老子、庄子、孟子、司马迁、班固是立言之人。

他们著书立说,名垂青史,赢得生前身后名。

 

清代曾国藩大到治国、治军,小到治家、修身,

都有很多东西值得人们思考和学习。

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有一种说法,

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

孔子是一个,王阳明是一个,曾国藩顶半个人。

王阳明(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立德、立言于一身。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相互补充。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

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使自己“永恒”。

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

死而不朽,永生思想灵魂。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屈原的《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唐代诗人李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说是如此,他喝了不少酒,

但也写过许多好诗文。

可以说,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

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

无比巨大的能量,建功立业,拼搏奋进;

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

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

甚或沦为恶棍暴徒、历史罪人。

历史上,

功勋卓著的拿破伦生前总担心自己

在十世纪后的世界史上连半页纸都占不到,

结果名垂千古,大名鼎鼎。

而生前放言“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的法王路易十五,

自然遗臭万年,贻笑后人。

 

对不朽之名的追求是要付出非凡代价,

被历史大书特书的旷世伟人,

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出巨大的个人牺牲。

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周游列国,讲学传教,结果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

“累累若丧家之犬”,颜脸丢尽。

司马迁因说真话而遭到宫刑,仍能发愤著书,忍辱负重,

把“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在世中。

 

曾几何时,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

熙来攘往奔竞于名利场上的人们

根本无暇顾及不朽之名的诉求而作秀,假义假仁。

在“立功”方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就是在被先贤古哲视为生命的“立言”方面,

时下的不少著书撰文者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不朽,而是速成;

速成者自然难免速朽,因为失去了根本。

如果从胡适所谓“社会的不朽”的角度看,

真不知道急功近利的他们

能拿什么上对得起列祖列宗或子孙?

 

“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人生三不朽。

要想不朽人生,“立德”、“立功”、“立言”应该同行!

 

作者:追梦一往无前

20186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