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地‘百慕大’:四川瓦屋山迷魂凼科考

 ayou808 2018-06-22

   

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网报道:近日,四川越野探险科考大队组织了11人的探险队对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瓦屋山迷魂凼进行了科学探险,取得了成功。CCTV-10“科技之光”栏目全程拍摄记录,不日将分三期播放科考队的探险科考历程。

 

 

瓦屋山迷魂凼


   

 

瓦屋山迷魂凼,位于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镇附近,纬度大约在北纬29°32'-29°34'之间。这个纬度正好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神奇无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被中外探险家称作“死亡纬度线”。迷魂凼一直吸引着众多中外探险家的光临,很多人都尝试穿越这个面积约一千亩的弹丸之地,皆告失败,而且不少探险家还在其中迷失数天,甚至死亡。其迷魂而让人进得去,出不来的原因目前主要猜测为磁场迷魂、幻视迷魂、瘴气迷魂等。
   

 

这次科考队从兰溪瀑布附近瞄准核心区域进行深入,队员们用竹篾刀砍伐茂密的箭竹林开路,并用工兵铲捶打竹子砍后留下的尖锐部分,加上林子里积雪很深,因此科考队只能慢慢艰难前进。而迷魂凼的天气时而阳光明媚,时而大雾笼罩,气候变幻多端,也多了几分神秘感。
   

 

这次科考行动,科考队事先认真研究了大量瘴气的文献和中医防治思路,并准备了解毒中药。针对迷魂凼曾出现黑雾的情况,科考队人人配备防酸性气体的防毒面具,确保队员在探险过程中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也是世界上首支采用防毒面具技术探秘百慕大区域的科考队。在深入迷魂凼时,队员们的确嗅到了一些异味,于是都戴上防毒面具。事后无人因瘴气问题而不适合染病。

 

 


   

 

在接近迷魂凼核心区的地方,队员们拿出罗盘、GPS、电子表等进行验证,结果指南针、GPS都失灵,除了机械手表正常外,电子表在迷魂凼的表现最为夸张:分针数据像秒表一样变化着,飞快的向未来奔去!出迷魂凼后,科考队发现电子表在迷魂凼的时间比正常时间快了约9小时25分钟,甚是神奇!这是否意味着长期呆在迷魂凼的人会比外面的人老得快?还有待专家深入验证。

 

 


   

 

同时科考队进了另一个前所未有的趣味科学实验:带上两只信鸽,在迷魂凼区域试验信鸽是否能突破地磁异常飞回去。央视记者在一旁饶有兴趣的关注着这次信鸽实验。两名摄像师也时刻准备着追拍两只鸽子的飞行轨迹。但奇怪的事情发生:鸽子被抛出去后竟然又急忙降落到科考队员的头上和肩膀上!而且抛了几次,鸽子还是不肯飞走,执意要跟人类在一起!大家环视周围环境:雾气腾腾,暗黑而高大的云杉似乎把我们都包围起来,云杉下面密密麻麻比人还高的箭竹林似乎神秘莫测!难怪鸽子来了也感到恐惧,不敢飞走!

 

 


   

 

当天科考队分两组从早上8时开始穿越,两组队员轮流开路,队员一路有说有笑,开玩笑玩自拍,直到下午4点过走道一处悬崖边后,科考队才决定集体原路返回。这次科考队吸取了前人的教训:箭竹林虽然能砍出一些道路,但回来时两边的竹子往往就弹回来了,道路也就随之消失。于是科考队准备了1公里长的警戒带,一边行进一边在沿途牵引方向(同时用防雨水的记号笔划箭头指示进行方向),且妙用警戒带将路边竹子一把把的绑住,避免竹子又弹回来。得益于此技术,科考队与央视记者、摄影师皆沿着原路在当天天黑前安全返回。不然,在回来时,很可能继续迷失方向,不能及时走出来!
   

 

 

 

 

尽管开路过程中方向有些错误,但队伍及时进行了调整,传说中迷魂凼的神奇现象大多数也得到验证。加之新技术的运用,科考队全体成员皆可在当天安全、快速返回,因此探险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并为其他探险爱好者的成功穿越提供了宝贵经验。此次科考活动得到了瓦屋山风景区开发公司的大力支持,为科考队提供免费的索道、住宿、餐饮等服务,使得队员能够将主要精力用于迷魂凼,有效节省了体力和时间。
   
   

 

总结这次科考队成功穿越并安全快速返回的经验为:
   

 

1、用防毒面具破解瘴气迷魂传说;
   

 

2、用警戒带捆绑竹子,并牵引行进指示行进方向,避免方向迷魂、磁场迷魂、幻视迷魂;
   

 

3、两组队员轮流开路,有说有笑愉快心情,驱除紧张恐惧情绪,有效避免身心疲劳迷魂;
   
   
   


 

链接:
 

百科知识:

 

四川越野探险科考大队是一支非盈利民间科技组织,主要发源于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名誉队长为前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长董仁威先生(现为名誉会长),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四川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成都医学院教师阮鹏先生为科考大队总队长(大队长),负责主持相关科考队工作,主要成员来自高校科技界、政府部门、大学生、越野车车友、企业家等。科考队面向公众普及和推广“科学旅游,在旅游时积极探索发现”的升级版自驾游思想,并开展和承担探秘中国百慕大地区这样的重大艰难科考项目。创办宗旨是普及科学考察思想和技术,积极用科学技术破解迷信传说等,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