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仁英书屋 2018-06-22

     

一读好书 来自一读好书 23:37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大家读起来确实不轻快。简单来说,在这首诗里描述了杜甫他住的房子被大风刮了、被大雨浇了,他的生活的居所遇到了巨大的困扰,他觉得非常麻烦。然而虽然个人的生活遮遇了自然的灾害,他心里头想的还是天下的寒士。

现在,我们来跟随杜甫去看看当时的情况。


杜甫在安史之乱当中颠沛流离,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这一年当中,杜甫从洛阳到了陕西的华州也就是现在的潟南,从华州赶往甘肃的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又由天水赶往甘肃的同谷,末住满个月又启程入蜀,到这一年的年底终于来到了成都。这一年对于杜甫一家人来讲就是个逃荒年、而且是越逃越慌,越逃越难。


终于杜甫永远的离开了他的老家洛阳,也离开了他十分钟情的朝廷和首都长安。他因为战乱,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弃官而走,来到了成都。成都虽然是天府之国,在生活上可能对他来讲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安慰,但是他也从此离开了政治的中心,离开了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使他施展抱负的长安和洛阳,这对诗人来讲是巨大的痛苦。


然而没有办法,他必须首先要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所幸在来到成都之后,他得到了当地的官员的善待,尤其是当时的成都尹也就是成都市的市长,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


这个时候四川还是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那么剑南西川节度使实际上是四川川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裴冕跟杜甫多少还有些交情,同时杜甫的好朋友高适当时也在彭州做刺史,彭州离成都也不远。因为这些朋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终于安顿了下来,开始营建著名的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已经成为了成都著名景点的成都草堂,或者叫杜甫草堂。


杜甫以诗代信联系他所认识的朋友们和官员们,写去他的诉求。向东家借一点树苗向西家借一点家具,向南家借一点地板砖,向北家借一点锅碗瓢盆。成都草堂、杜甫草堂是百家建起来的草堂,也体现了百家们对于杜甫在战乱当中的一份温情。草堂在公元761年春天建成。


这首诗中所说的“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八月”,按农历算其实应该是9月份。草堂才仅刚刚建成了半年左右,就遭遇了这场大风和大雨。这场大风和大雨对杜甫这间百家东平西凌、辛辛苦苦帮助下建起来的草塘造成了一定的摧残。


其实我们出行居家免不了常常会遭到自然的侵袭,也许会受到一些破损,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刮了大风,下了大雨,受了一点破损,就会引发杜甫这么大的感慨?为什么杜甫用了这样大的笔墨,清晰地细致地来描写这整个过程?很显然杜甫并不是想借这个机会来展示他是如何的穷,他的生活是如何的破败,如何的无奈,痛苦,我想这肯定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那么杜甫写这首诗的主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的一件事情。


诗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劵我屋上三重茅。大风一来,房顶就没了。三重是言

其多也。难道真的只有三重吗?那怎么可能呢?作为房顶,肯定要密密扎扎地叠上好几重。虽然不是砖瓦房,但是肯定能挡风遮雨。然而这次的风很大。我们经常说秋高爽,但这也同时意味着秋天的大风天气也很多,更何况住在江边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爲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非常详尽地描写了他1们家的屋顶是怎么样被刮到哪儿去的。


一部分房顶飞渡过了浣花溪,掉到浣花溪的水流里边去了,还有一部分挂在高高的树梢上,还有一部分掉到河塘里边了。可能听到这儿,特别是年轻的朋友可能会笑出声来,心里想老杜真细心,架起望远镜实时追踪,用GPS追踪,看他们家的屋顶到底分落到哪个地方,以便天晴之后,派他们家的小分队一一地把这些房顶捡回来,再重新装上。也许杜甫的确是有点自我解嘲,说我们家的屋顶分落三处,我却没有能力把他们一一的捡回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以前总有人说,这是在骂我们的小朋友做盗贼,偷老爷爷家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上面几句的诗说了一个什么事儿?说的是南村那帮小朋友呀他们也太调皮了,知道我今年50了,跑不动了,追不上他们,真能当面就做贼?


这实际上是在跟小朋友开玩笑,以杜甫的仁者情怀,怎么可能说孩子们是盗贼呢?这些小孩子们正好待在江郊,看到这些茅草他们就当做无主的屋顶,抱起茅草撒腿就跑。为什么啊?比杜甫穷的人多的是。这些孩子一看,现成的屋顶落到脚底下了,那可不就抱着吗?杜甫说那是我们家的屋顶,你别抱出去,或者听不见或者假装听不见。嘻哈哈的孩子们,这老头子追是追不上的,孩子们酒脱地跑就够了。


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些孩子们大摇大摆地扛着杜甫家屋顶,钻到竹林子里头,一转眼都不见了。杜甫喊呐喊呐,喊了半天,“归来倚杖自叹息',回来只能给他媳妇说,唉呀原来一百米还能跑个几秒!现在一百米得跑一小时,我确实是老了

我们想象当时会有这么个场景:大风大雨来了之后,杜甫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家的屋顶飞得好远,又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大徭大擇的扛着他们家屋顶钻到树林子里头,钻到竹林子里头,喊了那么几声,回来之后苦笑着跟他老婆说,算了!这南村我知道也不容易,这孩子一看都是穷孩子们,也就算了不计较了。他的夫人杨氏也是说,行,你就别喊了,喊什么呀,回头你再给老裴写封信,再让给扛来个新屋顶,我们总是比他宽裕一些。


我相信整个这一段,杜甫都是在做一种自我的解嘲,同时借助这种比法,其实都包含了对当时比他更穷因的人,对一种深深的同情。


接下来两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黑古音读he(四声),也可以读黑。又是一阵乌云来,杜甫到门外头调研观察他的屋顶完毕之后回到家里一看,天这“布衾多年冷似铁”,杜甫夹着被窝一看,用了好多年了,冰冷得像铁一样。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已经不能理解了,棉花用的时间长了就不邃松了,里头就没有空气,不能隔隔冷,盖上之后就好像变成一块死面饼子一样,那盖在身上能舒服吗?


可是杜甫连弹棉花的钱都没有,这棉聚已经很多年了,所以叫冷似铁,因为它已经续不了暖了,盖在身上顶多能遮住身体,但已经不能起到保暖的作用了。


娇儿恶卧踏里裂”,看来这孩子睡觉也不老实,有的能从床头一直睡到床尾,再睡到床中间,有的甚至会掉下床来。注意,为什么“恶卧踏里裂'说的是睡相不好,意思是本来咱家棉絮就冷令似铁,这棉絮就不松了,所以拿脚一踹,那棉花快就一块一块的就给踹开了。


紧接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诗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雨下得大以至于屋外边在下雨,屋里边也在下雨,外头下的雨跟里头下的雨一样大。大家说这也太惨了,其实杜甫写这诗的用意,并不是说自己惨。


这种情况在过去的人家里是常有的,原来很多人住的是砖瓦房,上面铺的是牛毛毡,一到下雨天那也不免要漏。再强调一点,这种情况,普通老百姓家里头经常有这样的事,常常天一晴就需要上房顶去补房顶。


E下来这两句很重要,“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发愁,主要还不是发愁他们家的屋顶没了,或者他们家的被子湿了,或者他们家的被子被孩子踹烂了,他一宿一宿睡不着是为什么?是因为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他作为一个士人,他为朝廷感到忱愁,就像李白说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我半夜起来好几回,不是来检查屋顶的,我是想到我们的国家现在在破败,所以我就感到忧伤感到愁苦,所以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我就睡眠很少,一宿一宿地坐在屋里头。


长夜沾湿何由彻”我都等不到天明,我就夜夜盼着天亮。为什么盼着天亮?因为等到天亮了,我的心情才才能好一点;因为这破败的雨夜哪,就像我们现在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当中风雨如晦、风雨飘摇,让我如何睡得着呢?


所以你注意,杜甫正在忱伤,但杜甫的忧伤比我们想象的要广大得多,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厚的多。小家固然遭了风雨,但大国也在风雨中,这是他真正感到忧伤的

更进一步的来看,就石破天惊了,杜甫生活得这么难,杜甫在想什么?杜甫没有在诗自的结尾说,明早请个泥瓦匠,先把屋顶补起来,再去找南村的群至,把自己家的屋顶找回来,他没有这样想。


杜甫想的不是自己,杜甫紧接着说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想的是什么时候才能有很多很多千万居的安居房?什么时候才能盖很多很多宽敞而明亮的房屋,让像我一样的、像南村的群童的家长们那样的塞穷人,都高兴起来,俱欢颜。有了这房子,使居者有其屋,这是什么?这是孔孟的理想。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这叫什么?这叫天下大同社会美好生活。


你以为杜甫在说什么在想什么?他脑子里一直在想的是孔圣人的理想,哪怕遭逢乱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奉儒守官',奉的是儒家的理想,为什么要做官,因为做官才能把理想落实。多么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朝廷、有一个强盛的国家能给这么多寒士盖起这么多房子,让大家风雨不动安如山,不管有多大的风雨,皇上都能庇佑我们,朝廷都能庇佑我们,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都能体会到组织上的关怀,这既是对朝廷的期待也是对理想的期待。


按理说寺写到这儿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没想到,杜甫最后又了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什么意思?对杜甫来讲他等不及了。什么叫“安得广厦干万间”?这说的是什么时候!怎么才能有这广厦干万间!我希望眼前立刻就有,如果我向命运之神祷告,如果我向天地造化发出一个呼喊,只要马上就出现广厦干万间,我愿发个毒誓!如果命运之神可以实现我这个愿望,立刻眼前见到这广千万间,那我愿意'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全天下只有我家受冻我都愿意。


这首诗,如果只写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就结束了,相信你只要稍稍动动脑筋、读读诗、写写诗,也都能写得出来。因为此前写的是诗,此后写的是心,写的是杜甫的“仁心'。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只是写前半截,那他只是诗人杜甫:写到后半截,那他就是诗圣杜甫《孟子》不是说了吗,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说的是我首先我能爱我所爱的人,孝敬我所能够孝敬的亲人,然后我有余力的情况下,我愿意把这孝心和到爱心普及到别的老人身上去和别的孩子身上去。可是杜甫在这提的这个标准更高,只要能够立刻解决天下寒士的困难,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


可是你现在要知道,杜甫刚刚来到成都才一年多,他没有任何的职业官职,他的房子是大家攒起来的,他自己还没有一个正式的职业,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也是在别人的同情当中在过日子。换句话说,他自己依然行走在艰难的地平线下,但是他愿意为这个王朝、为这个王朝的民众牺牲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的残存的利益,甚至为了这个群体,为了这个家国,他可以完全牺牲掉自己。


白居易曾经写过很多的诗,在冬天里,他新缝制了一床棉被,他自己说这个棉被盖在身上“四肢暖如春'(又做支体暖如春),于是他发了个愿,如果能缝一床超级巨大的恨不能几平方公里的一个大棉被,“盖裹周四垠”,什么意思?把整个洛阳堿全部都覆盖起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稳暖皆如我”意思说这床大棉被一盖,从此大家像我一样的都很温暖了,天底下没有一个人感到寒冷。但是大家知道这前提是什么?前提是白居易自己很暖和了,他在窗前看着外面下雪,他想象着如果有一大棉被把大家都盖起来,就像我一样暖和!但是杜甫发出的誓言是,只要我个人的牺牲能换来天下塞士俱欢颜,我也意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杜甫后来在湖南的平江去世,因为家里太穷了,根本没有办法让他回到他的老家河南洛阳。过了40多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历经坎坷,多方筹措,才将他祖父的灵柩移葬回老家。当时的首屈一指的大文人元稹特别为杜甫撰写了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里边,元稹给予了杜甫极高的评价,《孟子》中评价孔子时说:“生民以来未有”,元稹则说杜甫是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在这篇墓志铭当中,元稹系统地回顾了杜甫之前文学和诗歌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杜甫诗歌创作上“集大成”的特点:杜甫向上继承了国风和楚骚的传统,向下开启了后代诗歌发展的先河。


与李白相比,李白固然有李白的优势,但如果要说'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干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这意思就是说,如果要说成一代之气象,众体兼备,之巨大的楷模,那李白不仅不能跟杜甫比肩,根本就无法与杜甫相比。


应该说元稹对于杜甫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杜甫去世的时候是很寂寞的,甚至是很凄凉的,但就像我刚才说的,杜甫的精神薪火相传。到了元稹,到了韩愈,到了白居易的时候,以致后世百代,人们开始给予杜雨极高的评价和荣誉。


我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给我们展示的,是在风雨如晦的雨夜里,一代诗圣给我们擎起的道德的光辉,它不仅温暖着当世的人,也永久地温暖着干万年之后的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