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美院邮票很丑?设计师的内心你不会懂!顺便和邮票发行部商榷几个问题

 Tiger虎1112 2018-06-22


画家、设计师很多,能设计好邮票的很少!比如:《中央美术学院100周年》邮票,本以为,这所我国最好美术专业的学府,能设计出很好的邮票作品,但最终呈现出现的,让广大网友怀疑自己的审美:这是美术?有的网友留言:这难道不是体育老师画的吗?


  我不认识邮票设计者,当然更不怀疑设计者的艺术水平,毕竟中央美院的师生,没一个差的,都是当今一流的美术人才。同样,能被邀请设计邮票的,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是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包括被大家广为诟病的设计《岭南庭院》作者。

  我也曾直言给某个设计者的学生发微信:“你们老师设计的邮票真丑。”她回复我:“你不懂艺术!”什么是艺术呢?我可能真不懂,在这个审丑的时代,更无法读懂。从木子美到大师书法,这些博取出位案例,有意颠覆公众的常规审美观。当然,丑邮票的设计,不属于这类。我把丑邮票的设计,归类于一群生活在天上的艺术家,非要融入我们平常人的精神世界里的表现。邮票是大众审美的表现,如果老百姓和消费者说不好,懂艺术的说的再好,那也白搭。可惜邮票这种消费品市场是否好坏,取决权不在市场。这种东西就是设计成白纸,发行量少,依然会洛阳纸贵。所以,设计好坏,不是邮票发行部门关心的,他们会有一种心态,爱买不买,你不买,我就少发,你还抢呢。消费者呢?也是边骂边买,如果长此以往,我估计也只是只骂不买了。如果发行部门这点道理都不懂,以下的文字就可以省略不看了。

邮票设计好与坏,真正只是设计者和编辑的问题吗?


  邮票设计的不被大家认可首先还是主管部门的责任。邮票选题确定后,是否有选题策划会?策划会都邀请了谁?都研讨了什么?我尝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看对不对。我们主管部门开了隆重的策划会,还邀请了著名专家与会。比如《锦鲤》,我们邀请了权威的动物学家,《海棠花》,我们咨询了权威的植物学家。我们对邮票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国企,能做到这一步,真的很不容易了,能想着把邮票设计好,还能主动邀请专家参与,咨询专家,工作多到位啊。

  其实,所有的事情,总是缺那么一小步才能成功。很多事情,也因为有了专家的保护伞,而有了自身思想的惰性。 

  邮票选题确定后,首先当然要咨询专家,《锦鲤》咨询动物专家,特别是鱼类专家当然没错。但仅仅如此,这个选题失败了一半。邮票发行部发行每一套邮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果选题操作部门,仅仅从字面理解,最多刚刚及格。发行邮票,包括政治题材邮票和纪念邮票,在政治正确的情况下,应广泛听取市场意见,这样才能卖出去,所以一线市场部门应该是第一个应该被邀请的。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所以第二个应该被邀请的,应该是集邮者代表,当然,应该是中青年的集邮者代表,因为这些人,大多有点文化,懂点市场,还懂邮票。第三个应该被邀请的,是专家。这里强调下,专家应该包括邮票主题在内的所以领域的专家。比如《锦鲤》应该包括:民俗专家、动物(锦鲤研究)学家、外交部或能做很好政治把关的专家;《红楼梦》应该邀请红学专家、家具专家、古代建筑专家、古代服饰专家等。第四个被邀请的,是邮票编辑。如果这四类人都全囊括了,邮票起码不会错,也起码不会一边倒的被骂。


  会也开了,邮票内容也确定了,邮票发行部是否能确定出适合邮票内容的设计者呢?邮票图稿竞争是否真的公开透明呢?是否真的有竞争呢?我也试着回答,看对不对。选题确定后,我们第一时间把选题给了邮票设计室,做到了公开竞争,我们呈现出的作品,也是作品中最好的。


  看看!做的真好。后来我们发现,有的邮票,根本没有竞争作品,有的图稿选择,没准就是哪个领导拍脑袋决定的,根本没有尊重邮票规律,不然,怎可能出现《拜年》的尴尬呢?

  先不说竞争是否公平,但邮票内容确定后,设计手法确实需有图稿部门下功夫研究。可能设计室会反驳:难道我们专业的比你们业余的还差吗?呵呵,还真不一定。业余的,不会将《木兰从军》《牛郎织女》选择用剪纸;不会将《贺兰山岩画》选择用照片;不会将大学、体育系列邮票用LOGO。


  具体到《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邮票,先不说票幅和其他大学邮票不一致破坏了整体性,但从设计手法上,犯了邮票的一大忌,就是没有主体。设计采取线描手法,将中央美院建筑群和学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相结合,想的很好,却让所有建筑,都混成一团。跟写文章一样,如果给你一百字也一个事物,你只能抓取一个点来写,如果啥都像表达,却那啥也表达不清楚。邮票很小,经不起设计师这样天马行空。大学系列邮票中,其实这点关系处理的好的很多,比如《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邮票,就把北大西门和燕京大学建筑及批文有很好的互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亦如此。有的干脆只用一幢建筑,比如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校庆邮票,主体非常突出。而中央美院的这枚邮票,为了想说期红色起源,和薪火相传,干脆整体用了蒙蒙的红色,感觉北京的雾霾天,令人窒息。所以,线描手法表现美院不是不好,而是这种没有主体,乱用颜色填补的线描不好。

  邮票发行部门肯定觉得,美院自己设计的,专家都定了,和我们无关。错!你们才是发行部门,你们是最大的责任方。你们有责任在邮票使用价值急剧降低的情况下,为邮票收藏者提供好的作品。这种完成任务至上、专家至上、领导至上的想法,还会重蹈《锦鲤》《拜年》的覆辙。再不改变,就玩不下去了。


  总z书s记j强调,“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要学会担当”。“要层层负责、人人担当。忠于职守在其位,尽职尽责谋其政,任劳任怨竭心智,善作善成勇担当。事业起于担当,成就源于尽责。”如果设计有问题,那是不是应该把稿子打回去,或者重新设计出完美的作品呢?


  一说到优秀中国邮票,大家就开始怀念老纪特和JT早期邮票,因为那一代邮票设计人,用心打造。我们也曾高兴过,近几年邮票选题和设计有很大提升,大套票多了,对外约稿多了,雕刻票多了,可惜昙花一现,从去年开始就不尽人意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


  如果只要邮票打折,就是市场原因;设计不好,就是设计师原因;设计出错,就是专家原因。谁都有责任,就是发行部门没责任,恐怕中国邮票,就永远不会好了



来源:集邮本子原创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