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源甲刹”——永春普济寺

 Star_dawn 2018-06-22

“桃源甲刹”——永春普济寺

来蓬壶工作17年了,不知道多少次来过这有着“桃源甲刹”之称的普济寺,拍摄的照片不少,留下的文字却寥寥。总感觉佛门圣地,关键在于“悟”字,文字似乎有点多余。

镇政府右拐,美山村公路蜿蜒三四公里,便到了寺门外。抬眼望去,但见林木茂密,五峰一崙崙排开的五班山下,一弯围墙围起一座只能看得见飞檐翘脊的古寺,“普济寺”三字庄重俊秀地镌于宽阔雄伟的寺门前。普济者,顾名思义,“普度众生,慈悲济世”之意。透过大门,一巨大的“佛”字瞬间飞入眼球撞进心里,让人感觉满满的静肃禅意。

走进大门,可见一堵里墙与外墙形成一条胡同般的过道辗转而进,转折处有一座石碑,上书“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让人似有所悟。几级台阶尽头,终于豁然开朗地来到大殿前。

“桃源甲刹”——永春普济寺

大殿前一巨大的半圆形放生池,两条逼真翘首的巨龙口吐水注,形成两道弧状的喷泉,为静穆的古寺增添了一点灵动。池里许多金鱼和几只乌龟活灵活现地摇曳其中,或许它们只有在佛寺的放生池里才能活得如此自由自在?或许它们长期居于此,听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有的已经悟道成佛,超凡脱俗。

寺庙宽阔敞亮,近处普通手机无法拍摄全景,只能离远点,再远点,斜着角度拍,才能勉强把正面斜斜摄入镜头。

“桃源甲刹”——永春普济寺

寺左为鼓楼,寺右为钟楼,皆有两层楼高,晨钟暮鼓,千年如斯。普济寺,始建于五代,迄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大殿上“桃源甲刹”四字相传为朱子所书,下方“普济寺”乃弘一法师手笔,“桃源甲刹普济寺”,因为两位名家的墨宝而更加熠熠生辉!闽南古称佛国,把这不是很大的僻远的禅寺称为“甲刹”,足见历史上的辉煌!据传,明代的普济寺达到鼎盛时沿主殿周围建有禅房120间,寺田百二十亩,高峰时僧众满百。千年以降,普济寺以其境地幽僻,恍如仙境,吸引着众多僧儒游客。朱熹、张瑞图、李九我、叶向高、颜廷榘等都曾来此,并留下墨迹,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都已经不复留存。近代高僧性愿法师、弘一法师均挂锡此间,为宝刹增添光彩。当代清华博士生不远千里到此当住持,法号贤启,现有俗家弟子数人,信众无数。

“桃源甲刹”——永春普济寺

上殿正中供奉如来佛祖,两旁为其弟子文殊和普贤,佛像高大肃穆,令善男信女肃然起敬。后堂为南海观音,主殿两侧为十八罗汉,下殿左右两厢塑有四大天王,皆法相威严,佛力威灵显赫。

正殿右边是弘一法师纪念室。性愿法师东渡吕宋前后,多次委托寺方,礼请弘一法师移居普济寺,以树僧范。1939年初,弘一法师一路寻幽而来,被此处居深山高峰麓,境地幽僻所吸引,掩关治律,弘扬佛法,撰著佛经,一呆就是572天,据说他的60大寿还是在普济寺度过的。纪念室有法师在永春的相关介绍,及油画像、墨宝等。我不懂书法,但见法师的书法质朴自然,大巧若拙,有禅宗静而不噪的境界。而徐悲鸿的油画像中,法师略显枯瘦的相貌安详,目光深邃而慈祥。

“桃源甲刹”——永春普济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