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字是华夏传统文化之精髓之一,儒释道三家对其有着不一样的诠释。 儒家之“静”,内省、致中和儒家追求的是圣贤人格,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必由之路便是“静坐”,已达到“内省,致中和”。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儒家提倡的至圣人格追求,一者需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二者便是“静坐”下来,反省自身之得失,即“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此谓“自省”。 关于致中和,《中庸》有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可见,“致中和”乃儒家之最高境界,是君子必须遵循去用一生追求的准则。 “喜怒哀乐”属于“情”,“喜怒哀乐之未发”则属于“性”,性无善恶,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都是说的儒家的中和之境。 这一切的体验都需要“静坐”去体悟,因此,宋明的儒学大家都是“静坐”的倡导者。 道家之“静”:坐忘、体道《道德经》中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等论述。 道家创始人老子言简意赅的《道德经》中出现的如此频繁,可见“静”在道家之分量。 庄子的《齐物论》开篇便描述“南郭子綦隐机而坐”,即“静坐”,子綦静坐后,忽然对天长嘘,子游问其原因,子綦答曰“吾丧我”,也就是说子綦通过“静坐”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只有“忘我”,才能心无执着,与万物融为一体。 庄周梦蝶,蝶变庄周,便是这“与万物融为一体”之境。 因此,道家静坐之核心为“忘我”。 释家之“静”:去执、修慧佛家的“禅坐”、“打坐”,即是“静坐”的另一种说法。 佛家之静坐,要诀便是“空”,即空化外物,可获得宇宙之大智慧,进入“佛”之境界。 佛家之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自觉为智慧,觉他为慈悲,觉行圆满为悲智双运、圆融无碍。 这一切皆以“开悟”为基础,而开悟之关键,则是“静坐”。 佛经在“开悟”之后,智慧的落实还要靠“行愿大千”完成,即“空化外物”后,重返人间,切实实践,方能修得正果。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