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曲漫谈】曲律和格律谱(下)

 田田小站 2018-06-22

曲牌的灵活性和变化幅度都远远大于诗、词。而曲牌又是要合乐演唱的,不合律就不免会“拗折天下人嗓子。那么,无论是词人作曲还是歌者度曲,都需要工具书明确指示曲牌体制。这样就产生了格律谱。

格律谱萌生于宋元时期。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已经开始全面地搜集北曲各宫调的曲牌,为明初出现的北曲曲谱提供了形式框架和可靠的材料基础。元代还出现了大型的南曲曲谱,就是现在已经失传的《九宫十三调谱》。它提供了后来南曲曲调系统的雏形。明初至清初是格律谱形成及兴盛的时代。几种非常重要的格律谱都形成于这一时期。例如北曲的《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南曲的《南九宫正始》、《南词新谱》、《南词定律》等等。这些曲谱的作者都是名擅一时的曲师或曲律家,直到今天我们学习和理解南北曲还离不开这些著作。

古代曲谱之中,搜罗最为宏富,标示最为详明细致的,当推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谱》。它搜罗南曲曲牌1513种,变格2808例;北曲曲牌五百六十八种,变格1670例。所谓变格,是指一个曲牌的不同变体(曲谱称为“又一体”)。《九宫大成》对四千多个曲牌的句数、句法(如三字句应该是上一下二或是上二下一之类)、四声、韵位、板位、正衬以及工尺谱的示范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是古代曲牌音乐的宝库。

乾隆末年以来的曲学风气是以“以剧为本”,工尺谱取代了格律谱,折子戏成为曲谱的构成基干。“曲谱”在乾隆中期以前是以宫调为编排原则的格律谱,此后则变成以剧目为编排原则的工尺谱。工尺谱的流行固然有益于昆曲的普及和保存,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曲者忽略了曲牌的结构特性。实际上,在今天学习唱曲仍然不能忽略格律谱。曲牌音乐旋律有很大的可塑性空间,而最基本的原则表现在格律谱中。

下图来自沈自晋《南词新谱》,它代表明末清初格律谱的典型格式。前面说过,曲律是沟通曲辞与音乐的中介。根据格律谱我们可以发现曲牌音乐的几个特征。首先,格律谱中间大字是曲文,每句的字数、句式标示出乐句框架。曲文中的小字表示衬字,句下的黑点“·”表示豆,圈号“。”表示句,通常也是韵位。其次,曲文右边标记板位和板式,标示乐句节奏框架;大黑点“、”表示迎头板,短横“—”表示腰板。第三,曲文左边小字是四声“平上去入”的简写,因为昆曲音乐的基本原则是倚字行腔,所以标注四声也就标示出乐句细部的旋律形态。总之,格律谱从这三方面规定昆曲曲牌的构成原则以及音乐的基本特征,将之具体充实,就是工尺谱。

我们做一个小练习。按照板式打拍子细读曲文,按照四声安排曲调的高低走势,不难发现,这支曲牌的音乐形式虽然还有很多可以变化的余地,但是基本的框架已经大体确定了。仔细打拍子来比较【懒画眉】和【皂罗袍】,能发现两个曲牌声情的差异吗?一个舒缓平和,另一个就不免激切怨悱。这些差异和曲牌的句式、板式、字位密切关联。节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节奏中包含着丰富的情绪。好的听众即使不给他旋律,只是敲击节奏,他也能明确分辨出这是什么乐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