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大浪淘沙,最终,曹操、孙权、刘备脱颖而出,形成了当时最强的三股势力,三分天下的趋势已经初现。 曹操 《三国演义》电视剧照 刘备 《三国演义》电视剧照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四月,控制了秦岭以北大部分地区的曹操,为了实现一统江山的宏图大志,亲率大军十万,由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取陈仓道,向秦岭南部的兵家必争之地汉中挺进,拉开了魏蜀相争的序幕。 那年,曹操六十一岁。当他路过大散关时,面对着这座屹立于悬崖峭壁间的险要关隘,触景生情,感叹现实艰难,壮志难酬,写诗抒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 当时,陈仓道沿线是氐羌人的聚居区。在武都河池(今甘肃省徽县银杏村),氐王窦茂持险不服,率万余人阻挡曹军。 五月,曹军攻克河池,斩杀氐王,屠河池城。 七月,曹军进至汉中盆地的入口处阳平关。盘踞汉中近三十年的张鲁,凭借阳平关险要地形和坚固防御顽强抵抗。经过激烈争夺,曹操终于攻破阳平关,占领汉中,收服张鲁。 取得汉中后,司马懿、刘晔等人劝曹操趁势南下,一鼓作气攻占成都,消灭立足未稳的刘备。因忧后方不稳,曹操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叹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然后,留夏侯渊、张郃等镇守汉中,自己率主力,取褒斜道,返回关中,并迁徙汉中百姓数万户充实关中,后又迁徙汉中百姓八万余口至中原。 相传,曹操占领汉中后,春风得意,当他来到褒斜道的南端褒谷口时,看见褒河水飞流奔泻,犹如白雪翻滚,顿时豪情激荡,挥毫写下了“衮雪”二字。随从人员问曹操,“衮”字为什么没有三点水?曹操笑答:“潭中之水何其多,哪里还须三点水。”大家一听都不约而同的笑了。随后,曹操命人将“衮雪”二字刻于石门之中。图为“衮雪”摩崖石刻拓片。“衮雪”摩崖石刻为“汉魏十三品”之一,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是曹操留存人间的唯一手迹。 “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汉中是巴蜀的门户。曹操占据汉中,严重威胁到刚占据四川的刘备。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举倾国之师,取金牛道,由成都进攻汉中。两军相交,蜀军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后来又反复交锋,曹将夏侯渊、张郃坚守阳平关,将刘备阻挡在阳平关外汉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长达一年有余。 古阳平关,又名白马城,位于陕西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始建于西汉。它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与汉江南边的定军山、北边的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控扼着汉中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是汉中盆地的西北门户。东汉末年,刘备和曹操在此展开的汉中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此设丞相府,以这里为根据地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北伐曹魏;诸葛亮死后安葬在这里。因这里沉淀了丰富的三国文化,故有“三国胜地”之称。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军避实就虚,偷渡汉江,沿山间小路,抢占位于汉江南岸的定军山。定军山军事战略位置重要。夏侯渊率军尾随而至,争夺定军山。在定军山,蜀军老将黄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刀劈夏侯渊,大败曹军。最终形成了两军隔汉江相持的态势。 屹立于定军山景区的神兵天降群雕重现了老将黄忠袭杀夏侯渊的场景。 曹操得知夏侯渊战死,汉中危机,率大军五万由关中取褒斜道增援汉中。对此,刘备聚兵守险,不与交战,拖延时间,消耗曹军,并派游兵袭其后路,劫其粮草。曹操求战不得,粮草不济,军无斗志,视汉中为“鸡肋”,逐放弃汉中,率军取褒斜道返回关中,退守秦岭以北。曹军在撤退中,先后从武都郡(今甘肃成县西北)迁徙百姓(氐羌人居多)五万多户至关中和天水一带。自此,汉中归属刘备。 汉中争夺战的胜利,开启了刘备事业的鼎盛时期。刘备在汉中筑坛,自立为汉中王。 在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穿越秦岭的道路艰险,后勤不能保障。曹操曾两赴汉中,取陈仓道一次,取褒斜道三次,多次感叹褒斜道为“五百里石穴耳”。 曹操撤离汉中不到一年,即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终年66岁。其子曹丕继位,同年称帝,建立魏国,结束了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因视汉中为发祥地,刘备效仿汉高祖刘邦,定国号为“汉”。随后,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三国时期正式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