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败的画家希特勒|希特勒|画家|艺术学院

 主观现实 2018-06-22

阿道夫·希特勒,奥地利裔德国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者。这是希特勒被世界熟知的身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希特勒曾经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青,他19岁时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因为考试成绩差而未被录取。由此世界上少了画家希特勒,成就了后来的粹德国元首希特勒。

失败的画家希特勒

图为慕尼黑民居庭院,很难将这幅宁静的绘画和杀死六百万人的大魔头联系起来。

1889年4月20日18时30分许,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布劳瑙的一家小客栈里,他是奥匈帝国一个海关职员在第三次婚姻中所生的第三个孩子,有三个兄弟两个姐妹。希特勒年幼随父亲加入天主教成为信徒。十二岁时,由于加入唱诗班,他梦想成为一个牧师。上中学时,父亲想让他成为公务员,他自己想成为画家,父子之间发生争执。

希特勒19岁那年前往维也纳,报名上艺术学院绘画学校,但由于绘画习作得分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他也没有能被建筑师学校录取,因为他中学没有毕业,不符合该校招生条件。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留在维也纳直到1913年。他没有职业或就职目标,在用完他继承的遗产和起初领到的孤儿补助金之后,就依靠当临时工和画风景明信片糊口。他在收容所里过夜,白天的时间用于看戏,在这座古老的帝都溜达,大量阅读书籍,但毫无系统。他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获得了不完全的教育,这对他后来的全部思想和行动有深远的影响。

失败的画家希特勒

海边房屋。图为希特勒在维也纳为游客绘制明信片维持基本生活。

希特勒曾经希望成为一个画家。他在中学时期的课业成绩,只有绘画一门是“优”,后来他立志研究“博大精深的德国艺术”(希特勒语),19岁时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因为考试成绩差而未被录取。(入学考试成绩评语是:“绘画成绩不够满意”)希特勒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艺术学院没有录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损失”。有人曾为维也纳艺术学院的历史性错误扼腕叹息,如果他们录取希特勒,也许他不会成为祸害

这个梦想成为画家的人,在1933年成为德国的“伟大领袖”。他上台不久,就发动了“文化革命”。(希特勒宣称,纳粹运动是一场大革命,包括政治革命、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赵鑫珊在他的书里专门加注,说明“文化革命”并非他的杜撰或借用)在先破后立的政策指引下,将6500件现代艺术精品从德国各博物馆、美术馆里清除出来。不光是德国的现代派,塞尚、高更、凡高、马蒂斯、毕加索……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一夜之间统统成为垃圾。因为在希特勒看来,现代派艺术家都是“自由化尝试”的可疑分子,他们的作品都是“有毒的花朵”。

失败的画家希特勒

图为塞尚作品

作为对照的是希特勒亲自主持审选作品的“大德意志艺术展览会”,这个一年一度的大展成为德国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展览,观众人数总是以万计,后来还曾经达到百万人参观的记录。为庆贺展览的开幕,还举行了群众游行。希特勒发表讲话:新艺术的使命就是要替人民说话,要让人民理解。在艺术家这方面,希特勒的看家手段是高度的组织化。纳粹在“清洗了艺术殿堂”,将黑名单之外的,允许从事文化活动的人全部组织到相关的协会里,美术协会的会员从开始时的45000达到后来的10万。

他对德国写实主义画家门采尔非常佩服,而对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不以为然;他最崇拜的作曲家是瓦格纳,也喜欢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最讨厌爵士乐,对门德尔松等犹太裔作曲家,则列入必须清除的黑名单。赵鑫珊从世界观、反犹太主义、民族主义、反民主主义等方面追寻了希特勒与瓦格纳之间的精神联系。希特勒个人的艺术好恶对于其他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以个人好恶干涉和决定其他人的生活。重要的是他拥有的无限制的权力。当一个人的权力达到其他人无法限制的程度时,他的一切都将是危险的。即使是对那些杰出的艺术家的崇拜,也可以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希特勒把德国艺坛改造成真正的地狱之后,仍然有德国艺术家为他大唱颂歌。

失败的画家希特勒

图为门采尔作品

希特勒早年酷爱绘画,虽然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却落榜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留下几百幅画作,以目前世界上拍卖的希特勒作品来看,平均每幅希特勒的水彩画价值2.5万至5万美元,最贵的那一幅拍出10万美元的价格,便宜的也有1500美元。命运因缘巧合,失败的画家希特勒,就此在世界政治的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