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诸如房子倒塌、道路塌陷、桥梁坍塌的新闻,有些建筑的使用寿命才只有几年而已。而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质量堪比'钛合金'的古建筑绝对堪比世界纪录,列如:长城、都江堰、赵州桥、释迦塔等等。然而,为何这些古建筑可以屹立千年不倒?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长城 有人说: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早就塌了,剩下的当然都是不倒的;也有人称:因为古时候地王不差钱,材料用的好,建筑当然结实。好吧,说的各有道理,但其实,还有一点是大家没注意到的,那就是古代严格的监控制度,而这才是古建筑'千年不倒'关键因素。 赵州桥 1、 强制执行的'国标' 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会订立自己的古建筑'国标'。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考工记》一书,也被称为'程式',指导性、可操作性极强。除了工程规范,还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如隋唐时期,就有了工部,后来的朝代也基本是沿袭了这一设置。 释迦塔 2、 责任落实到个人 在博物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文物底部可有制造者的名字,这就是'物勒工名'制度,工匠们必须把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物品上,用来保证质量。如果被查出来有问题,官府直接对着名字抓人,在这种制度下,谁还敢偷工减料? “物勒工名”建筑 3、 质检制度 在中国古代,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监工监测验收起来更是毫不马虎。如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墙时,就经常去工地视察,它通常是随便走到一段墙前,然后叫人把手指的地方给拆开,看看有没有以次充好或不合'程式'的问题出现,若是被他抓到了,别的不说,负责这一段的工头、工匠、质监员全部就地处斩,而且把他们直接给砌到墙里去。 在这么几项措施的配合下,古代即使没有先进技术和材料,也能让建筑质量得到保障。无论是哪一项制度,背后都有严格的问责进行匹配。我想这也值得现代人进行反思和借鉴。 |
|
来自: 昵称29948441 > 《中国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