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

 智观光明 2018-06-22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致使体内尿酸盐沉积引起的组织损伤性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型。原发性痛风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呈现遗传性;继发性痛风可由肾病、血液病或药物等多种病因导致尿酸排泄减少或尿酸生成增多而发病。本病临床特点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慢性关节炎、痛风石,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肾功能不全等重要脏器损害[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痛风的发病与生活饮食习惯,以及高血压、肥胖、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导致心、脑、肾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1]。目前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出现低龄化趋势,使痛风病以及高尿酸血症备受关注,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目前临床上西医治疗痛风的常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疗效可靠但副作用大,且停药后易复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依赖性[2]。而中医治疗痛风同样疗效确切,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更易被患者接受[2]。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进展综述如下。

痛风的病因病机


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首次提出“痛风”一词。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明确提出“痛风”的病名,“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3]。可见当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已有污浊瘀结阻滞的认识。历代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进行归纳与总结,其不外乎素体亏虚,脾胃运化失常,加之外感邪气,积湿生痰,气血郁滞,日久化热,痰浊凝聚,痹阻经络,不通则痛而引发关节疼痛[4]

潘婷等[5]将痛风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为标,浊毒贯穿其中。因痛风好发于中年男性和更年期或绝经期女性,近年来又多见于因房劳过度或酗酒引起的年轻患者,故付滨[6]认为肾虚是痛风发作的主要内因,而饮食不节、湿热内蕴为主要诱因,肾脏亏虚、脾脏受损、湿热内蕴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汲泓[4]认为,痛风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加之恣食肥甘厚腻或酒热腥发食物,导致脾失健运,湿热痰浊内生,复外邪侵袭,痰、湿、 瘀等病理产物郁于关节,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病,脾肾两虚为痛风发生的主要病机。张露等[7]亦认为痛风发病之初多因先天不足,后天调摄失养,脾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湿热浊毒内生,阻于经络、骨骼、关节。袁建丽等[8]分别从痛风与人体肝、肾、脾、胃的关系分析了其中医发病机理,认为痛风病位在肝、肾、脾、胃,因此中医痛风之病,关系肝、脾、肾之兴衰,治疗亦应从调节脏腑功能入手。


由此可见,各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阐述切入点和侧重点不同,但归纳起来不离其宗,均认为痛风的发病以正虚为本,外邪为标,内外因相互影响而致痰瘀互结,最终滞于关节。


痛风的辨证治疗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的证型分为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9]。但临床中痛风患者病情复杂,辨证也当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归于同一证型,同时应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因此各医家对痛风的中医辨证分型尚不统一。

杜静[10]通过研究近年来痛风病的相关文献,总结目前痛风的证型分类少则两型,多至8型,以4~5型居多,最常见的证型包括寒热夹杂、脾胃虚弱、脾胃阴虚、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脾不调等,兼气滞、血瘀、痰结、湿阻等病理因素。罗冬梅[11]通过对中老年男性痛风高发人群的临床观察,将其辨证分为湿热蕴阻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和肝肾阴虚证。吴蕊等[12]综合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认为沿海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的痛风患病率较高,辨证分为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痰瘀痹阻型和肝肾阴虚型。栗明等[13]认为痛风的中医治疗应当遵循整体原则,重视个体的同时进行肝、肾、脾的整体调节,在辨证施治时除常见湿热痹阻型、风寒湿痹型、痰瘀阻滞型、肝肾阴虚型,又加脾肾阳虚型。张颖等[14]进一步将痛风细分为风寒湿盛型、湿热壅盛型、脾胃虚损型、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型以及肝肾不足型。


痛风之病虚实夹杂,治疗应当遵循“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的原则。因此痛风的辨证施治原则,当以清热解毒、利水渗湿为主,调理气血为辅,兼以活血通络、化痰逐瘀[2]


痛风的分期治疗


痛风的病变可累及多个系统,临床除可见关节红、肿、热、痛等急症表现,也可见痛风石等持续存在的慢性损伤,但尽管其病情复杂,痛风的病理变化是一致的[10]。何昱君等[2]根据痛风症状和程度的轻重缓急,提出分别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期、急性痛风关节炎期、间歇发作期、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和肾脏病变期5个分期进行用药规律分析。而临床较为常见的是将痛风归纳为两个主要分期,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


毛古燧等[9]认为痛风急性期以实邪为主,为湿热及寒湿之邪侵袭,治疗当祛除外邪慢性期多以虚衰为主,为脏腑功能不足导致痰、瘀等病理产物生成,治从肝、脾、肾入手而化痰祛瘀泄浊。杨良山等[15]通过分析病因病机,认为急性期患者症见关节剧痛难忍,肌肉红肿麻木,多由寒湿郁热、湿热化毒、浊毒痰瘀而致,治疗以解毒清热、利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慢性缓解期或间歇期患者症状缓解,临床表现不明显,以肝、脾、肾亏虚为主,治疗以舒筋通络、运脾化湿、补益肝肾为主。张明教授[16]根据痛风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阻为标,认为急性期主要为湿热、寒湿、瘀血,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除痹为治疗原则;缓解期多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治宜培补脾肾、温阳泄浊,亦强调痛风性肾病患者应科学饮食,调畅情志。

中药治疗痛风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病变时期用药也当不同。汲泓[4]]认为本病急性发作期多为湿热痹阻证,治宜清热解毒、宣痹止痛,药用忍冬藤、海桐皮为君药,以土茯苓、红藤、萆薢为臣药,虎杖为佐药,诸药合用,解毒化湿,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慢性缓解期多为正气不足,证型多为肝肾亏虚证、脾胃虚弱证和痰瘀互结证,治疗宜健脾化痰、活血散瘀,方以生黄芪、泽泻、茯苓为君药,桑白皮、大腹皮为臣药,佐以白芍、鸡血藤、威灵仙、杜仲、牛膝、桑寄,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补血敛阴、行血通络之效。刘湘玲等[17]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研究名老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常用药物有忍冬藤、防己、黄柏、薏苡仁、苍术、牛膝、土茯苓、泽泻、赤芍、萆薢、威灵仙、甘草、山慈菇等,因此认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治疗原则应为清热祛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王素芝[18]治疗痛风将活血化瘀治则贯穿始终,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及虫类药,并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加大活血药与化痰药的比例,缓解期常用化瘀消痹汤(土茯苓、萆薢、桃仁、红花、茯苓、五加皮、金钱草、海金砂、制半夏、当归、鸡内金、川芎、陈皮、甘草)。平凡等[19]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得出,萆薢除痹汤(萆薢、土茯苓)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尿酸,同时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杜明瑞等[20]通过Meta分析得出,利用中药方剂四妙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高于西药。


中医针灸和外治法治疗急性期痛风发作同样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李如祥等[21]通过针刺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穴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太冲、内庭、丰隆以及阿是穴等,观察临床50例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0%。周静等[22]对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利用中药消痛酊湿敷联合金黄膏外敷疗效显著。郑冬全[23]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拔罐放血疗法与中药外敷序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结果显示其能有效缓解疼痛,并且起效快、镇痛时间长,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总结


中医对痛风的分期治疗,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总则,并且结合患者病情差异辨证论治。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提高疗效[10]。同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教育,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鼓励患者增加运动量,并积极配合治疗也十分关键[5]。目前临床已经发现中医治疗痛风病的优势,然而痛风的中医研究仍有很多改进之处。对于本病的辨证分型虽不能一概而论,但临床过于杂乱的分型,一方面不利于诊断,另一方面无法评定疗效标准,阻碍痛风病的系统规律性研究。此外,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缺少大量的样本资料,同时科研设计不够完善,使得研究科学性不足,研究范围也稍显局限性。因此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并深入中医痛风的相关研究是各临床学者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瑞青,肖镇.痛风的诊治现状及进展[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4):550-553.

[2]何昱君,马佳维,孙静.痛风各期的中医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1):2072-2074.

[3]孙晶,于永军,陈宝忠.中医药治疗痛风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6,33(5):126-129.

[4]丁莹.汲泓教授治疗痛风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12):50-53.

[5]潘婷,毛晓明.痛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J/CD].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5):37.

[6]陈孝辉, 付滨, 张童燕. 付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0):26-27.

[7]张露,高天舒. 毒邪致病理论与痛风病因病机[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177-178.

[8]袁建丽,彭梦仙,孙敏,等.痛风发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现状和展望[J].中国药事,2014,28(1):86-90.

[9]毛古燧,黄传兵,汪元,等.痛风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7,12(2):477-480.

[10]杜静.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2):174-177.

[11]罗冬梅 .中医辨证治疗痛风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0):259-260.

[12]吴蕊,王镁. 痛风的中医治疗现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6):662-664.

[13]栗明,杨珊娜,杨可,等.痛风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6,44(6):92-95.

[14]张颖,王瑜萍.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70.

[15]杨良山,钟琴.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综述[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8):53-56.

[16]陈娜,王一飞,张明.张明辨治痛风性肾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4):32-34.

[17]刘湘玲,韩德军,杨锡燕-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用药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2):187-192.

[18]刘焕,徐鹏刚.王素芝治疗痛风经验擷菁[J].陕西中医,2014,35(10):1394-1396.

[19]平凡,谭唱,颜至昭,等.萆薢除痹汤抗实验性痛风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9):129-132.

[20]杜明瑞,郭志忠,冯福海.四妙散加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研究[J].中医研究,2015,28(8):66-70.

[21]李如祥,黄璇,邱江红.针刺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10):59-60.

[22]周静,顾光照.中医外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50例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6,38(6):34-37.

[23]郑冬全.针刺拔罐放血疗法与中药外敷序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23-24.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