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多地高发,出现这些症状赶紧就医!

 anyyss 2018-06-23



爹妈担惊受怕!

幼儿园提心吊胆!

娃儿们受罪可怜!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大家注意!最近手足口病这个鬼东西越发穷凶极恶、肆无忌惮了!不信?看看下面这个数据统计:

2018年全国手足口病例(上图)

 

4月到5月,全国范围内,得“手足口病”的娃儿越来越多,看得人是心慌心跳。虽然六月份的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但可以判断:手足口已经进入高发期。


哪个家长不担心!?

哪个家长不心疼?!



今天,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二科的王艳春副主任,为大家送上一份新鲜的《手足口病应对手册》,赶跑这个让爹妈咬牙切齿的病毒!

 

这个鬼东西是咋个惹出来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手、脚及口腔出现斑丘疹和疱疹。重症患者还会出现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和循坏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这个病之所以讨厌,就是因为两个字:传染!


1、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东西;

2、呼吸道的飞沫;

3、或者接触了有手足口病的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都会被传染。



另外,手足口病主要欺负5岁及5岁以下的娃儿,而3岁及3岁以下的娃儿发病率最高!


根据病情,手足口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型,一般发病完了自己会好;另一种是危重型,就是会致命的那种!


面对它,不用太害怕!



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就是说,一万个娃儿里面,有4—20个容易被传染上手足口病,危及生命的情况,一万个里面大概有0.6—5个。


所以,对于手足口病,我们要遵循这样的方针:


既要重视敌人,也要蔑视敌人

既要提高警惕,也要宽宽心心



不幸“中招”咋个办?


如果不幸中招,也不用慌,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应对措施。


1.黄色警报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大多数为2~10天,平均3~5天。


发病的症状一般是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子,可能还会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有点像感冒)。



家长放心,如果娃儿只是有这些症状,是普通型手足口病,大多会自己痊愈,不用住院治疗,只要对症治疗就可以,比如发烧比较凶,就吃退烧药。


另外,手足口在发病一周后传染性最强,为了其他孩子,我们要注意让娃儿在家隔离。


2.橙色警报


如果在发病后1-5天里,孩子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颈项强直等症状,就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是危重型手足口病的初期征兆。需要尽快上医院。

 

3.红色警报


在发病5天以内,孩子如果出现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甚至出现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是属于手足口的危险期。


不能有片刻耽误,要赶紧送医院!



注意,别把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混起来


除了手足口病,最近疱疹性咽峡炎也在高发,但疱疹咽峡炎极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家长不用担心。只是两者怎么区分呢?

 

1.首先看疱疹的位置:


疱疹性咽峡炎:咽部和软腭会长疱疹。



手足口:除了咽部和软腭有疱疹外,孩子的口唇、手和脚,甚至肛门周围,都会长有小水泡,有时膝盖和手肘也会有皮疹。



2.其次看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是先发热再出现疱疹,并且发热时体温较高,一般在 39~40 ℃ 左右。发热时间会持续 3~5 天。发病时孩子咽痛明显。


手足口:是先出疹再发热(有的也会无热),发热时体温不高于38.3℃,1~2 天就恢复正常。再就是手足口的咽痛症状比较轻,甚至没有。


手足口 和 疱疹性咽颊炎的预防


两者都是通过呼吸道和粪口传染,预防方法相似。


  • 勤洗手

  • 注意孩子用品及环境卫生

  • 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 及时接种手足口疫苗


目前针对手足口病的EV-A71型灭活疫苗已经上市了,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家长们可以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当地疾控中心咨询或接种。



总之,面对手足口病高发季,不可不防!但也希望家长们不用提心吊胆,正确预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