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节讲座的主题是论文选题快车道,本次讲座中我们主要对选题的理解、选题的要素以及选题的密码,除了讲这些偏理论性的内容外,本次讲座中还会根据大家提供的论文选题的方向或者自己想要研究的话题,做一个论文选题的过程演示。本次讲座的内容包括对选题的实用理解、选题的结构要素,还有选题的行动密码,最后进行选题的过程演示。 专家介绍 周传虎,山东大学大数据与精确传播实验室特聘专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大数据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山东大学学术期刊智能分析与精确投稿系统(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证书编号:1683635)发明人,学术写作领域专业教材《学术论文写作实用教程》(即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 论文选题的 实用性理解 在我们的课程中,所有的环节都是秉持着一种对论文选题的实用性的理解,我们不对论文选题做理论上的制定,我们只从可操作的角度来理解论文的选题,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更有利于我们的选题操作。那么,在这里有个需要澄清的地方:我们对论文的选题应该是秉持一种积极的、行动的理解,而不是一种消极的、静态的理解。很多人在词典、工具书或是一些百科全书里看到的对选题的界定大都是所要研究的课题、方向或问题,当做动词来用的话,就是选择或是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课题、方向或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推崇这种理解,因为这种理解无助于论文选题的实践,我们推崇一种积极的、动态的理解,通过文献或者实践,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文献或者实践提出问题揭示了论文选题的两种来源:一种来源是文献,通过文献梳理、文献综述获得自己研究的选题方向;另外一种来源是我们个人的实践经验总结,从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总结,这是文献的两种来源。 在研究问题上,特别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我们所需的研究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不是一个实践问题。那么,何为理论问题?何为实践问题?简单的举几个例子,第一个,商品流通过程会创造需求吗?——兼论一个流通价值研究的新视角;第二个,诗歌与声音:一次符号学考察;第三个,质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文学史举,这三个选题在论文中所要回答的都是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我们跟实践问题的选题例子一对一的进行比较会发现这种理论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浅谈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这个实践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实际的工作实践,如果我们以此直接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对象的话,那么显然这就是一个偏实践的论文选题,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向大家推荐这种选题,原因在于从学术论文的定义、从发表论文的角度来看,实践类型的论文发表难度都是非常大的。很多在校老师常写的两种类型的论文,其中一种就是教学类的稿件,还有一种就是工作类的稿件,这两种类型的论文都不容易发表,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应该都会有自己的判断,这两种类型的论文发表难度是极其大的,因为它不是一种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所要探究的、所要回答的一定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不是一个实践问题,尽管我们经常能够从很多期刊上看到这种类型的论文,但是我们并不推荐大家去做这样一个选题,因为经过比较,这种类型的论文发表难度要大很多。这是两种类型的研究问题,如果是一个理论问题,那么它仅需要回答,不需要解决;如果是一个实践问题,你回答的清楚或不清楚,有时候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从回答或者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也能够知道这两种类型的稿件的错重点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看本部分的最后一点,选题是论文写作的正向运动。如果把论文写作的过程分成包括选题、写作、修改、投稿四个环节的话,我们能够发现在整个的过程中有一些环节是正向的,有一些环节是反向的,比如说修改,修改就是典型的反向活动,我们修改论文时更多的是在找毛病,为了让自己的论文更加完善,它是一个反向运动。而选题则是一个正向运动,它不单单只是一个正向运动,而且还是一个贯彻论文写作全过程的正向运动,选题的这种正向运动对论文写作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选题环节,还体现在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环节,甚至有时到了投稿环节,我们仍然在考虑论文的选题。事实上,一篇论文前期的选题和中期的写作过程,基本上就可以囊括全部内容了,一个是选题,一个是框架,有时候我们又会认为论文的整个框架是内含于论文选题中的,论文的框架基本上包含了论文写作的绝大部分内容。 那么,我们强调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正向运动有什么用呢?它可以充分的引起我们对论文选题足够的重视。我在很多场合反复的给很多人强调过一个观点,论文的整个的写作过程的重要性和时间分配应该遵循一个5:3:2,甚至是5:4:1比例的,选题要下一半的功夫,写作大概要下五分之一的功夫,五分之二的时间要留做论文修改,我之前反复的给大家强调了很多次,修改比写作要重要,但仍然有很多人过于重视论文的写作,而忽略论文选题与修改,这样是会吃大亏的,如果对论文的选题不够重视,有时会出现当你写完一篇论文后才发现选题有问题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的重视选题,充分的认识到选题对于整个论文写作过程的正向影响。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166~学术(毕业)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