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停车行业发展 1 政策投资环境 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和推进措施相对较少。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确定北京、深圳、成都、苏州、贵州省荔波县等5个城市为第一批城市停车场试点示范城市开展先行先试。2017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督查工作的通知》。 地方层面政策完善和具体推进工作较多,政策数量创新高。 2017年政策和投资环境:广度上明显扩大,深度有一定推进。 ✔ 政策方面,土地分层出让、产权登记制度等重要的、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的细化政策尚未出台:南昌等个别城市对产权登记有规定,太原、烟台等个别城市对地下空间出让有规定。 ✔ 投资环境方面,停车执法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关键举措,仅有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内少数几个大城市相对严格,如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多数城市改善并不明显。 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2016年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要点》中强调加强停车管理,并持续开展违法停车乱象集中整治行动;北京市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加强停车执法,并计划成倍增加停车执法人员数量,若此举能够真正落实,将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显著示范作用;安徽芜湖、宣城等城市已经开始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城管部门参与到停车执法当中,预计将有效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效果。 2 行业发展状况 项目建设速度较为平稳,未出现爆发式增长,主要有两种类型: ✔ 一些城市继续通过城投企业等社会投资主体推进具体停车场项目建设,示范性、探索性项目。 ✔ 机关、企事业单位解决自身停车难问题而建设停车项目。停车产业规模增长,但由于改善了小汽车出行环境,进一步刺激小汽车出行需求,加剧交通拥堵。 对缓解停车难和推动停车产业化至关重要的老旧小区停车和PPP模式,部分城市仍在持续探索,但尚未出现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模式。 其他工作开展: ✔ 一些城市继续推进停车规划编制和停车资源调查,深圳、北京已完成并对外发布结果(深圳全文发布)。 ✔ 停车智能化推进较快:企业推进公共停车场停车智能化;越来越多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推动路内停车收费智能化,预计在未来几年此趋势将更加明显。停车智能化技术基本成熟、企业积极参与,政府推动相对容易、见效快。 路内停车智慧化改造,对提升路内停车管理水平、杜绝停车收费跑冒滴漏、增加地方政府收入等均有重要意义,既为将来城市停车精准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老百姓停车带来了便利。目前,天津、深圳、武汉等城市已全部完成或基本完成,北京完成4000个车位的路侧停车电子收费示范工程,石家庄、潍坊等一批城市也都在积极推动。 3 社会投资热情 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企对停车行业投资予以关注,产业金融资本对停车行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 越来越多的大型国企予以关注:首钢、中国建筑、中国中铁、葛洲坝等企业自2016年开始进入:他们看重城市停车行业的广阔前景,拓展多元化、可持续的新投资领域。 这些企业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多以打造城市级的停车全产业链为发展目标,从停车设施规划、智能化停车装备、停车设施运营等方向,为破解城市停车难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但由于停车行业业主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且上述企业缺乏停车领域经验,目前在城市级停车全产业链构建过程中也面临较大挑战。 ✔ 产业金融资本关注度也越来越高:2016年万达集团以15.5亿元注入ETCP;2017年阳光海天获15亿人民币融资。 资本所看重的,主要是当前停车资产尚处价值洼地以及停车行业不可逆转的智能化趋势。资本对停车场投资建设鲜有涉足,也从侧面反映出产业化政策环境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推动完善。 来源:停车邦 |
|
来自: 昵称2472300 > 《智能停车自动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