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辞·天问》“梅伯”小考

 东夷人士99999 2018-06-23

作者|王宁


 

《楚辞·天问》里有一问说: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佯狂。”

翻译一下就是:为什么圣人的德行都是一样的,而结果却不一样?梅伯被剁成肉酱,箕子佯装疯狂。诗人的意思,梅伯和箕子都是古代的圣人,最终一个被醢,一个佯狂。箕子在先秦书里比较有名,不仅经典《尚书》、《周易》里有,诸子文献中也经常提到,《尚书·洪范》这一篇也是箕子对武王说的一番大道理,是个圣人没什么疑问。可是其中“梅伯”却非常奇怪,他有名无实,也就是只留下个名字和被杀的记录,并没有实际故事可考,王逸注说:“梅伯,纣诸侯也。言梅伯忠直,而数谏纣,纣怒,乃杀之,菹醢其身。”“言梅伯忠直”云云,都是王逸根据文意的推测之辞,没有什么实际根据,而且他显然弄不明白梅伯到底是什么人,只是笼统地说他是“纣诸侯”。洪兴祖《补注》也说“纣诸侯号”,也是本着王说而言。

在先秦秦汉的古书里,也屡屡提到梅伯,如:

《晏子春秋·问上》:“(文王)干崇侯之暴,而礼梅伯之醢。”

《吕氏春秋·行论》:“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

《吕氏春秋·过理》:“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

《韩非子·难言》:“梅伯醢。”

《淮南子·俶真训》:“(纣)醢鬼侯之女,菹梅伯之骸。”

《淮南子·说林训》:“纣醢梅伯,文王与诸侯构之。”

《春秋繁露·王道》:“(纣)杀梅伯以为醢。”

《韩诗外传》卷十:“(殷王纣)醢梅伯。”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其实都是根据的《天问》“梅伯受醢”的说法而来的,而大家也都不清楚“梅伯”是什么人,比如高诱注《吕氏春秋·行论》只是说“梅伯、鬼侯,皆纣之诸侯也。梅伯说鬼侯之女美,令纣取之,纣听妲己之谗曰以为不好,故醢梅伯、脯鬼侯,以其脯燕诸侯于庙中”,对于梅伯的身份,和王逸的解释没什么区别;可下面说的梅伯被杀原因,又与王逸不同,王逸说是因为进谏被杀,而高诱又说是因为给纣说媒被杀,其实两家都是根据上下文意去猜测、附会、演绎的,并没有实际根据,故不相同。

问题在于,《天问》里说梅伯是个“圣人”,至少得是个有名的人物吧?可查遍了先秦两汉书里所说的圣人,也没有“梅伯”这一号,他的故事,唯一就是“受醢”这件事,也就是说梅伯的出名,只是因为他被杀了剁成肉酱,别无事实可言,这实在让人无法和“圣人”这个词汇联系起来。更奇怪的是,司马迁作《史记·殷本纪》,说纣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文王),被醢的是九侯(即鬼侯),竟然通篇没提梅伯的事儿,非常让人费解。所以“梅伯”的问题,成了研究《楚辞》和殷末周初历史的一个大谜团。

笔者认为,关于“梅伯”的故事,是隐藏了一个周人讳莫如深的重要历史事件,就是文王之死。周代大部分文献记载中,文王曾经被纣囚在羑里,此后获释归周,而得善终。可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的,丁山先生在《商周史料考证》中,通过对先秦一些文献记载的梳理研究之后指出,在文王受命七年的时候,曾经大举兴兵征伐殷商西北的黎国,又称耆国,这是殷商的西大门。为了抵御周人的进攻,商王纣举行了“黎之蒐”,也是大规模军事行动,击败了周人,俘虏了周文王把他囚禁在羑里,最终把他杀掉并菹醢其尸,因此周武王没得传位,在灭殷之前一直称“太子发”。文王之死对周人来说是奇耻大辱,故对此事讳莫如深,在记载中尽量回避,后来又编造了文王从羑里获释归周的故事予以弥缝。[1]《太公金匮》、《帝王世纪》等书甚至还编造了是文王之子伯邑考被醢,也是为了转移文王被醢的舆论视线。刘毓庆先生在《文王之死献疑》一文中,也持相同的结论;[2]王玉哲先生在《中华远古史》中赞成丁、刘两先生之说,并又做了一些补充论证,[3]这个看法应该是正确的。

我们看看清华简《耆夜》,在武王八年的时候再次戡耆(黎),因为文王七年的时候戡黎而死,太子发继承周王之位没改元,所以第二年称“八年”,这次武王戡黎成功,就是为了给文王报仇雪恨。《尚书·西伯戡黎》说的就是这次武王戡黎,而不是上一次的文王戡黎,文王为西伯,他死后武王即位,也称“西伯”,这个是没有疑问的。

那么,《天问》里的受醢的“梅伯”应该就是“西伯”,为什么称“梅伯”呢?其实“梅”应该作“某”的,《说文解字》里说:“某,酸果也。”段玉裁注:“此是今梅子正字。”也就是“某”是“梅”的本字,《天问》本应是说“某伯受醢”,“某”、“梅”古今字同,故被写成了“梅伯”。因为西伯(文王)是周人的先王,也是周人心目中的圣人,屈原在写他被醢的时候不忍直呼为“西伯”,所以说成是“某伯”,就象《墨子·非儒下》里指责孔子的时候不欲直呼“孔子”或“孔丘”而称之为“孔某”一样。文王是周人的先王,也是周人心目中无可争议的“圣人”,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后人不知就里,把梅伯和西伯文王分成二人,但仍没脱了干系,《吕氏春秋·过理》里就说“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为什么单说把梅伯的醢送给文王呢?这个说法应该也是取自《天问》: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这里面的“西伯”是指周武王,后人错误理解成了周文王,所以《吕氏春秋》才说“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其实《天问》的意思应该是纣醢了某伯(西伯文王)之后,把肉醢赐给西伯(周武王),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为了震慑周人,武王因此上告于天。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索隐》解释说:“毕,天星之名。毕星主兵,故师出而祭毕星也。”就是在武王戡黎之后的第二年,出兵伐殷,祭祀上天的毕星,告上天为文王复仇伐殷之事,即所谓“西伯上告”。然后载着文王的木主伐殷,实际上文王已经尸骨无存。

《天问》这部史诗是楚人作的,里面大量记录了古代真实的历史,其中有很多我们已经不能知道其详。因为楚人处于蛮夷,与周人的关系一直不好,所以对于周人的隐痛和避讳并不十分在乎,在文王之死这件事上,它也是忠实的予以记录,只是为了尊重文王这个周先王和圣人也用了曲笔,把“西伯”写成了“某(梅)伯”,后世那些书也都本之为说而已。

 

注释:

[1]丁山:《商周史料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89-191页。

[2] 刘毓庆:《文王之死献疑》,《晋阳学刊》1982年第3期。

[3]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488-489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