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朋友说, “用爱护生命”里的文章改变了她的人生。 她告诉我, 她每天都提醒自己要 把爱带进眼、耳、鼻、舌、身、意, 要用爱护生命。 自己的心态好了,笑容多了, 话柔和了, 家里的笑声也多了。 丈夫和孩子说她的脾气性格发生了 脱胎换骨般变化。 她的话,她实实在在的变化, 让我突然想起了吃煎饼。 我老家在江苏连云港,靠近山东。 生活习惯与山东人一样, 比如吃煎饼。 记得小时候,早上吃煎饼; 中午在学校不回家,带煎饼吃; 晚上回家了还吃煎饼; 饿了吃零食,只有煎饼; 可以说 我们是吃煎饼长大的。 由于从小就吃煎饼的缘故, 过去从未觉得吃煎饼有多费劲。 后来离开老家去读书工作了, 大半年吃不到煎饼, 回家一吃煎饼,才知道那不是一般的“吃”, 而是得使劲咬,用力嚼。 嚼得腮帮子都疼。 可一个煎饼下肚, 实在,顶饱! 我想, 实修是吃煎饼,嚼得费劲, 但越嚼越有味道; 空讲道理却像吹泡泡糖,初嚼时甜, 但越嚼越没有味道; 煎饼干巴巴的,但可以充饥; 泡泡糖甜,但少有营养。 不过泡泡糖很吸引人,可以吹出泡泡, 大得可以盖住脸, 时常嚼嚼,显得与众不同。 这不是道理的错。 之前很多年, 我也曾把道理当成泡泡糖, 吹给别人看。 两千多年前,荀子就说: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 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口耳之间的“知道”是假的, 只有深入内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的知才是真知。 可见,这位同学的学习是“君子之学”, 是实修。 而我过去多是“小人之学”, 是空谈。 只有实修,才是正道 我曾经10年如一日,“忘我地”工作。 20出头就成了所谓的“部长”, 管理着上千人的 教学、科研、吃喝拉撒…… 几乎每天都在成千的学生面前, 展现自己的“才华”, 收获赞美与掌声…… 然而一切归为平静之后, 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名不副实。 那个过去令自己骄傲, 令众人尊敬、羡慕, 乃至如今依然还有效用的 头衔、身份, 弄不好就成了前行的绊脚石。 若不实修,则会慕虚荣; 若不虚心,就会贪虚名; 若没真正安于内心,就会活在外在的身份里。 慕身份就会离真心, 贪虚名就会变虚伪。 而虚伪是认识真实的障碍。 只有实修,才能破障碍, 只有实修,才能安心, 实修是正道。 实修就是修养一颗爱心 说起修道,很多人就觉得很玄。 “惟恍惟惚”、“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单单这些词就让你觉得云里雾里,无从修起。 那怎么办呢? 其实,古人早告诉我们了: “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 道之在我之谓德。 道德,人所固有也。” 所以, 修道难,可从修德入手。 你可以说你见不到“道”,可你能说你没“德”吗? “道德,人所固有也!” 而为了方便起修, 儒家圣人更是把德具体化, 即“仁、义、礼、智、信”。 最根本的就是仁。 仁是良知,仁是爱。 再次强调,这里所讲的爱, 不是贪爱、不是自私的狭隘的爱, 而是“仁爱”。 “仁”,花生仁、果仁,是种子, 种下可以长出新生命的。 所以, 爱是可以给人以新生的力量。 爱就是德, 是道在人间的用。 修道——修德——修爱心, 修道之路从“玄”变得具体而落地了。 所以,修道其实很简单, 踏踏实实地修养爱心就是修道。 从修爱心入手, 唤醒爱、觉知爱、奉献爱、成为爱。 爱是德,爱是道, 爱是一切的本源, 是一切的答案。 实修就要矢志不移 韩寒: “我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 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不练到身上是无用的。 我非天资聪慧,与同道比起来, 常常自惭形秽。 然而有一点却“自我满足”, 那就是 矢志不移的坚持。 坚持不断内省与坚持锻炼。 我所坚持的就是: “用爱护生命”。 用爱护生命就是致良知。 在《天理流行于人间的锻炼》里已有分享。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总之 “觉知爱”、“用爱护生命”,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 但坚持下去就不容易了。 就像毛主席说的,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真正坚持做的,少之又少。 这正应了老子的话: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 知了不做,等于不知, 如刚才说的吃煎饼与吹泡泡糖, 空谈误事, 实修才能结果。 实修,生与死的经验与教训 阳明先生: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 只恐学者得之容易, 把作一种光景玩弄, 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我想说的是,“用爱护生命”, 这看似简单的分享, 也同样,不知经历了多少“精雕细刻”, 浸泡了多少汗水和心血, 从繁华绚烂中脱出, 从生与死的经验与教训中走来。 对我来说, 这些分享无比珍贵。 您可能会说, 还有生与死的经验与教训? 是的! 我因病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传统文化, 开始练气功、打太极、学静坐…… 因为年轻, 那时教我的老师、同修对我都非常照顾。 而多年以后, 却不断听到一些我尊敬的长辈, 甚至和我年龄相仿的同修离世的消息。 我为他们流泪,也反思: 他们心地善良,锻炼很苦很坚持, 可为什么 六七十岁甚至四五十多岁就因病离世? 一位信佛的朋友说那是轮回、业力…… 也有人说, 如果他们不修,可能早就离世了。 可是我想, 如果他们修得正确一些, 是不是可以活得更好呢? 比如, 心地善良却脾气不好, 能不能改改脾气呢? 遇事总批评别人:“你错了!” 能不能自省:“对不起,我错了”? 用本来就有的善心去化脾气, 多虚点心,多认错改错。 ——类似这样的修心才是真修实修。 这样做其实并不难,难在放下面子。 可谁做谁知道,得益的是自己, 是全家。 否则, 心是硬邦邦的, 身体就会被当成机器一样锻炼。 这样无心、无爱机械的锻炼, 开始可以使气血流通些, 会有健身的效果。 可久了,效果就看不见了, 甚至会造成伤害。 机械的锻炼,看似练出了很强的气, 可心若不静、不净,不柔, 则一定不安。 此气作起乱来, 祸害是会更大的。
在生活中实修 锻炼不是肌肉骨骼、或经络气血上的 “技术性”的活, 而是心上的功夫, 生命的功夫。 而生命的功夫就绝不是单单在练功房 挥汗如雨就可以的, 也不是到深山老林闭目打坐就能成功的。 它必须 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的那颗心上。 看那颗心 是明了良知还是昧了良知, 是合于道还是落于术。 再好的道理, 不落实到生活中,那都没有用。 离开生活,哪里去觅道? 六祖惠能大师讲: “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 明末清初的二曲先生说: “最上道理,只在最下修能, 不必骛高远,说精微,谈道学,论性命, 但就日用常行,纲常伦理, 极浅极近处做起。” 圣贤教诲,该铭记在心。 共同实修,不断进步 从书本到生活,再从生活到书本, 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 这样循环往复,不断提升, 使自己对古人所说的,老师所教的, 慢慢有了一点体会。 从书本走到生活, 其实就是把看似玄妙的理论, 社会化、群众化、生活化, 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 但化繁为简的过程真的 不那么简单。 因为那个简是“大道至简”的简, 是抓住了根本规律之后的 简易通达, 是明了了本来心性后的 直指根本。
这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工程。 就拿自己的这么点体会来说, 虽说有自己的努力, 但更重要的是来自老师的谆谆教诲 以及近三十年来, 在国内外接连不断的上课中和同学们的 混化。 同学们的爱与信任, 面对疾病、磨难所展现出的乐观与勇气, 都给了我丰富的营养……
良安 甄隐先生在《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编后记”中 引阳明先生的话以言志: “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 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 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 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 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 这些年来, 在老师以及众多同志的帮助下, 自己有幸一直走在 “用爱护生命” 这一致良知的路上。 故取这段话中的两个字署名此文。 “良安” 这个名字听起来并不高大上, 甚至有点土。但可以: 提醒自己, 要尊师重道,礼敬圣贤; 提醒自己, 为人处事,良心要安; 提醒自己, 要知行合一,实修而莫空谈; 提醒自己, 要安养身心、安养家庭、安养他人…… 当然,也提醒自己 在良知的世界并不孤单。 因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相安相养”、 “用爱护生命”, 一定是你我的共识。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我想在读此文的您, 也一定是 发愿 “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 践行 “用爱护生命”的人。 向您学习,一起实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