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清末成都造币厂

 泉源阁 2018-06-23
       清朝末期,四川有两个造币厂,一个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在成都,由银元铜元两局合并而成银铜元局,附设机器局内。另一个是设在重庆的铜元局,于光绪三十一年开办,但真正开始生产是在民国二年(1913年)。当时这两个造币厂每年要消耗8000多吨铜,在那时是全国最大的造币基地之一。

  成都造币厂于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在银元局内开始铸造铜元,位于成都东门镋耙街(现在的成都旅游职业中学拱背桥小学东南里一带)。光绪三十年设铜元局,建筑厂房,购置机器,设置有成品印花厂、轧制铜板厂、熔化铜厂等等。因铜元产量日益增多,为便于加强管理,于光绪三十一年将银、铜元两局合并为四川银铜元总局。

  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将全国十七省二十余处厂局裁撤归并为九处,统归户部管辖。四川银铜元总局改为四川户部造币分厂,下设银元股和铜元股。同年又将四川户部造币分厂改为度支部造币蜀厂。宣统二年(1910),经度支部奏,将各省所有银铜元各厂一律裁撤,专归天津造币总厂铸造,另以云南、汉口、成都、广州四处设分厂,归天津造币总厂管理。度支部造币蜀厂改为成都造币分厂,将银铜两厂合而为一,与机器局划清厂房界限,各立门户。成都造币厂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

       清末民初,各地军阀割据,造币权大都把持在军阀手中,他们为了支付大量的军费,肆意减重和加大面值等手法制造铜元,毫无节制,而且滥发无度,把清末已经走上混乱的铸钱法度推向深渊。四川在这方面首当其冲,把原来的当五文、十文、二十文分别加大至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等。各地还出现了大量的私人造币厂,据说当时成都地区私办造币厂就有80多处,在边远地区也有许多这种非法的机构。市面上好的铜币逐渐消失,被这种造币厂搜集去重新铸造,以牟取暴利。

  清末四川铜元的铸造,从光绪二十九年到宣统三年,共经历了九年时间,其间所造铜元几经改式,因而版式繁多。但按其版面文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光绪元宝;一是大清铜币。

  光绪元宝铜元从正面文字可分为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两大类,从背面龙纹看有坐龙、飞龙、水龙三种,其中水龙最少。面值有当五、当十、当二十和当三十。

  大清铜币则遵部颁样式,中间有一“川”字以示区别,有丙午和己酉两种干支纪年。面值有十文和二十文两种。
  在光结三十年或三十一年,四川造有当三十铜元,由于当三十的币值不符合户部关于铜元制造的规定,未获准发行,成为清末四川铜元中极少见的一种版式。

  民国时期,四川铜元的版式更为繁杂,由于私造、改造和减重铸造,使文字,图案五花八门,但从大类上分有三种,一是军政府造,正面为“芙蓉花”和“四川铜币”四字,背面中有一篆书“汉”字,这类币的面值有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文背面为双旗。二是中心“川”字币,正面中心为一“川”字,背面中心为阿拉伯数字面值,这种币值有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是双旗币,正面中心为汉字面值和嘉禾图,背面中心交叉双旗,这种币的面值主要是二百文。另外还铸造有党徽、狮子等图案的铜元。

  四川造币厂所造铜元种类之多,数额之巨,在全国可名列前茅,从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十七年,四川造币厂所铸造铜元总计在几十亿枚之上。​
 

 
 东门原造币厂的围墙,围墙内即是四川机器局造币厂​
 
 
​       根据记载成都造币厂建厂时就在四川兵工厂之内。地址应该在现在成都东南方即原金河的东面出城口,原成都22中学现在的旅游职业中学。紧靠22中金河的南面是现在的拱背桥小学,小时在那里读书,记忆当中应该是造币厂或兵工厂的办公区,库房区。
       这是当是从美国定购的机器到达成都时的照片,从照片的角度看应该是在当时金河的拱背桥上照的。桥面成拱型,比河边略高。左边是22中即现在的旅游职中,右边就是拱背桥小学。远处为围墙,围墙下为金河的东出城口,平时河水较浅,可涉水而出。小时侯在拱背桥小学读书时经常涉水出城到旁边的珠市街帮老师打卤水(不是打酱油哈)。城墙的外面就是现在合江亭到东门大桥那一截河边。
 
 
 
 
 
 
 成都造币厂生产的机制币(银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