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国是怎么衰落的

 wanshell 2018-06-23

6月18日是端午节,我突然想写写楚国的衰落。本文绝不是百度的什么汇编,如果仔细读读,就会非常清楚楚国到底是怎么衰落的。

先看一下战国早期的地图,下图是公元前451年的情况。

在这幅图中,秦国还很小,和其他国家差不多,它的西北有义渠国(就是《芈月传》里的那个义渠),南边有巴蜀。而楚国呢?面积反而是最大的。它的东面,有已经灭掉吴国的越国。在春秋末年越国很强悍,甚至都打到山东了。在三晋中,最强的是魏国,一度打退了秦国向东的扩张;而赵国相对较弱,赵国里面还有个中山国,有点像现在南非里面有个莱索托。

经过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311年左右,地图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

此图的几个重大变化是:

1、秦国已经吞并了蜀国,以及被楚国吞并了绝大部分领土、已经奄奄一息的巴国。秦占了巴国之西,而楚占了巴国大部分领土,尤其是产盐的巴国之东,那是巴国最富裕的地方。

2、秦国,还抢走了魏、韩的大片领土,已经向中原大幅扩张。

3、赵国吞并了中山国。之前中山国被魏国吞并,然后独立,又被吞并……反反复复,最后被赵国吞并。赵国还向北方大幅扩张,击退匈奴,并和秦国接壤。而在此之前,秦赵两国是几乎不接壤的。

4、楚国吞并了越国的主要部分,而齐国也吞并了越国的一部分,并且和周围几个国家一起,吞灭了宋国。

所以,经过了这么一百多年,赢家是秦、楚、赵、齐,输家是韩、魏,以及被灭掉的几个国家。燕国嘛,总体不赢不输。

齐国在春秋时期就是强国,不去说它。赵国成为暂时的赢家,主要原因是出了个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他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感觉不扩张不行,否则迟早落到韩魏的境地。但赵国的国力还很弱,于是实行变法,“胡服骑射”。这比之前强了一大步,只是赵国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治国思想。

所以,赵国的变法和秦国相比还是不彻底,仍然是贵族世袭,这从制度上会打击老百姓的生产和作战积极性。但是靠着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以及当时的魏、齐、燕国正巧都特傻逼,而秦国正忙着国内的事情,并在东边打韩魏,所以赵国脱颖而出。随后的几任赵王(比如赵惠文王)都比较仁慈爱民,虽然扩张不足,但还可守成,所以赵国成了一时的赢家。

不过在当时,势头最猛的还是秦国和楚国。“天下强国,非秦即楚”,这就是当时的形势。还有一句成语叫“朝秦暮楚”,说的是天下人才待价而沽,早上还在秦国,晚上就到了楚国,谁出的价格高就给谁干。从这句成语可以看出根本没齐国和赵国什么事,公元前300多年的天下强国就两个:秦国和楚国。

我们都知道,秦国有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变法,他带领秦国变法二十多年,并且之后的制度坚持下来。所以秦国越来越强大,并不奇怪。

但令人奇怪的是,楚国为什么这么猛?居然长期和秦国并列,甚至风头一度在秦国之上?

因为在战国时期,楚国先用吴起(前440年~前381年)进行了变法,可惜时间不长,吴起被杀。但吴起之后的三个楚王都比较牛,显示楚肃王(?~前370年),然后是楚宣王和楚威王。

楚肃王主要是休养生息,就不多说了。公元前370年楚肃王去世,因无子,故由熊良夫继位,这就是在位三十年的楚宣王(?~前340年)。

宣王继位之后,先是继续“休兵息民”,改革赋税制度,并不轻易出击。等国力强大之后,对外取得了一系列军事成就:

1、公元前363年,楚自汉中出兵,向西南攻击,占领了巴国和黔中。

2、公元前358年,楚伐魏,攻长垣。

3、前354年,魏军攻围赵国的大城邯郸。宣王命楚军援赵,其结果是魏国攻克邯郸,但楚国也收取了魏国的几个城池,实现了向北扩张。

4、前344年,楚国攻灭蔡国。

5、前343年,又灭陈国。

公元前340年,楚宣王死,其子熊商即位,这就是楚威王(?~前329年)。

楚威王继承了他父亲救赵伐魏(就是秦国范睢的“远交近攻”)、开拓巴蜀的战略,让楚国的国势发展到了最强盛阶段。他在位十一年,武功如下:

1、前333年,楚威王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此时,楚国的势力不仅直推泗水,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

2、继续向西进攻巴国,攻占了巴国黔中之地,完全占有了伏牛山盐泉,然后又占领了今重庆巫溪县、巫山、重庆奉节县一带,置为巫郡。至此,巴国三大盐泉已尽失于楚,失去主要的经济来源,彻底不振。楚军又继续西进,攻陷巴国国都江州(重庆渝中区),并进入云南和四川西南部。

所以,楚肃王有点像汉文帝和汉景帝,而楚宣王和楚威王,加起来在位四十多年,有点像汉武帝。而秦国,也是经过了商鞅变法之后又过了二十多年,才真正变成强国。看来,国家的强大,都需要两三代人的休养生息,然后出来一位或几位雄才大略的国王或皇帝,扩张地盘和影响。

可惜,楚国没有秦国的好运气。秦国在商鞅之后的历任国王都不算很差,但是楚威王之后,他的儿子,败家子楚怀王熊槐(约前355年~前296年,这是战国时期的怀王,春秋时期还有一个),上台了。

楚怀王继位开始的十几年,表现也貌似不错,取得如下成就:

1、公元前323年,楚军在襄陵大破魏军。此战可谓大胜,一举夺取了魏国八座城池。

2、前319年,魏惠王见楚怀王已压倒齐国,便与韩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国,做了楚国的小弟。

看起来还不错嘛!

但是,这是在他之前的三位楚国国君做得都不错的基础上,楚国的国力在他的初年已经达到鼎盛,当时的楚国物产最丰富,人口也最多,军队人数也最多。表面上看,最为强盛。有一定的“惯性”,但是,我们马上就能看到他的不足了。可以这么说,从韩魏做了楚国的小弟开始,楚国的霉运就开始了。

要说具体原因,居然是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引起的。

怎么回事?屈原引起的?

是的,历史就是这么诡异。

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将近40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也有继承父亲遗志、把楚国继续做大做强的强烈愿望。而当时的屈原才20出头(在21~23岁之间)。这么个年轻人,按现在话说毛还没长齐呢,生理上正是一个男人的鼎盛时期,但作为政治家,还是稚嫩了点。

但是,屈原的能力确实很强。作为诗人,可以名列中国前几位之一,我们不去说这个,作为政治家也是很不错的。当时的屈原很想干两件事:

1、继续变法。因为他已经看到了节节胜利、貌似鼎盛的楚国,早已有种种积弊。

2、连齐抗秦。当时的战国,强国也就秦楚齐三个,齐国只能排第三,赵国第四。秦楚肯定是前两名,楚国在很多人眼里是第一。但是,屈原已经敏锐地感觉到秦国更为可怕。为了对付秦国,楚国既要变法,在制度上抗衡秦国,同时也要联合齐国,建立“齐楚联盟”。

事后来看,我们必须承认,才20出头的屈原,很厉害。

身为贵族的屈原,也受到了怀王的接见和重用。他先在公元前319年奉命初始齐国,建立“齐楚联盟”,使命获得成功。然后在前318年,韩赵魏燕四国又来楚国会盟,一起抗秦,四国公推楚怀王为纵约长。楚怀王声名大噪,俨然成为一位霸主。这些外交事务主要是谁办的?屈原。

然后,屈原又在楚国进行改革,打击贵族势力。

照这个趋势,楚国进一步变强,好像指日可待。

但是屈原的大好计划,却遭遇了严重挫折,他自己也被贬官流放了。

结合历史,说说经过吧:

1、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楚等五国联军,一起讨伐秦国。但由于列国各有异心,联军被秦国所破。楚军虽然损失不大,但是人家秦国没来惹你,你去惹秦国干什么?从此,秦国把击败楚国,当成第一要务。

这是不是屈原招惹来的呢?可以说。屈原的行动,就是秦国做法的导火索。

不过,如果放在更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无论屈原是否连齐、合纵抗秦,日益强大的秦国总会向东打,也总会和楚国碰撞的。所以,屈原的做法又有“未雨绸缪”的因素。只是他还年轻,没看清楚楚怀王是个什么人。事后来看,正是因为怀王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加速了楚国的衰落。

2、前316年,秦国灭掉了苴、蜀两国,又向东顺手灭掉了被楚国打得奄奄一息的巴国,统一了四川盆地。

3、前314年,秦国沉重打击了西北的义渠国,夺取了义渠国二十五座城,面积和人口大增,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从此,秦国可以放心东向,对付楚国了。

4、但是这里有个小插曲:在秦国大军回师之前,公元前313年,齐楚联军攻取秦的曲沃(在齐国附近,这是秦国过去获得的一块飞地),斩断了秦国东出的触角,取得小胜。对于楚国来说,算是找回了之前小败的面子。

5、对于屈原个人来说,20多岁就得到怀王重用,岂能不让人嫉妒?加上他行事无私,作风猛烈,于是楚国的大臣、怀王的宠姬们联合起来,用各种手段陷害屈原。而楚怀王偏听偏信,很容易被忽悠。从此屈原失宠,在楚国的改革进行不下去了。

风云野认为,屈原少年得志,反而是他一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的原因。如果他能晚十年甚至二十年被君王重用,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吧。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而此时,秦国已经解决的好几个国家,现在要对付楚国了。但是楚国毕竟十分强大,所以秦国也不敢贸然用兵。那怎么办?

当务之急,是拆散齐楚联盟。

于是,张仪走上了历史舞台。

张仪确实很聪明,但主要原因还是楚怀王禁不住忽悠。在前312年,张仪忽悠楚怀王和齐国断交,说可以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的土地。楚怀王居然真和齐国断交了。而被骗的怀王什么也没得到(另一说是只得到张仪的六里土地),秦国离间齐楚成功!

怀王怎么这么愚蠢,相信仅仅和齐国断交,就能得到秦国辛苦打下来的六百里土地呢?这么幼稚、愚蠢、没文化的人当王,楚国不衰败才怪。

哎,古人没有读过多少书,或许犯这样的错误也能理解吧。

在这个过程中,失宠的屈原已经被流放,根本说不上话。而恼怒的怀王居然发兵进攻秦国!

两个最强大的国家,难道就这样打起来了吗?

是的,这是楚国第三次主动招惹秦国。前两次双方一胜一负,但都是小胜小负。

打就打吧,反正两强之间没有正式对决,也不知道谁胜谁负。

但是,此时养精蓄锐的秦军已可以全力出击。而楚国向西北长途行军,可能疲惫不堪。战争的结果也是一边倒,十万楚军进攻丹阳,被杀八万。楚国不仅没能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丢掉了汉中六百里土地!

一战惨败,但楚国的雄厚实力尚在,于是恼怒的怀王再次召集大军进攻,可惜又惨败于蓝田!现在,轮到秦国主动进攻了。公元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损失将近二十万人。

三次大战失败,楚国元气大伤。

眼看楚国元气大伤,韩、魏趁机攻取(或收复)楚国在中原的土地。至此,楚国已经失去一流大国地位。

齐国很高兴:让你丫背盟!整个过程,齐国不仅不帮忙,有时还趁火打劫一把。

眼看楚国被各国攻击,怀王知道彻底被张仪忽悠了,国策一错再错。看来还是屈原说得对,于是他再次召见屈原,让他出使齐国,希望两国重新交好。屈原流着眼泪再度出使,果然不辱使命,齐楚再次结盟。

齐楚结盟之后干了一件事,就是灭掉了越国。

这是公元前306年的事,楚国乘越国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一起灭了越国。楚国占领了大片土地,一直延伸到黄海和东海。所以我们看到前面公元前311年左右的地图,已经没有越国了。

而此时,秦楚两国的关系居然好了。

这是因为,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死后无子,于是就把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燕国做人质的嬴则迎回来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但是秦昭襄王毕竟是外来户,根基不稳,所以在执政初年,真正管事的是秦武王的母亲宣太后,以及她的同母异父的兄弟魏冉(穰侯)。宣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芈月,她和魏冉都是楚国人。既然是楚国人,对楚国当然很有感情。于是,宣太后和魏冉鼓动和楚国交好。秦昭襄王一看,那好就和楚国交好吧。

于是,秦国又派人到楚国,游说怀王两国通好,还给怀王送来秦国的美女。

怀王一想,对啊,现在秦国做主的是楚国人宣太后芈月和魏冉,大家都是亲戚,两国为什么不能友好呢?于是他在公元前304年,和秦国再次结盟。屈原苦劝,说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得和齐国结盟,但还是无用。

这又把齐国气坏了:楚怀王是个什么玩意儿?怎么如此反复无常!于是在公元前302年,齐国联合韩魏进攻楚国,公元前301年,大败楚军于垂沙。楚国只能向秦国求救,把太子派往秦国当人质。秦国出兵之后,三国退兵。

但是太子在秦国当人质的时候,因为琐事争斗,杀了秦国大臣。他知道事儿闹大了,于是偷偷跑回楚国。秦国大怒,正愁找不到理由修理楚国,理由来了!于是在公元前299年,秦国又攻占楚国八座城,进一步向东扩张。看来亲戚也不管用,楚怀王再次后悔。

秦国出了气,又想和楚国交好了,于是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秦国的武关会面,这就是著名的“武关会盟”。可惜,怀王又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命怀王割地保命,但是出乎秦王预料的是,怀王虽然耳根子软,做事反复无常,但在捍卫国土方面很有骨气,严词拒绝了秦国的无理要求。秦王又不好杀他,只得囚禁。

此时宣太后在干什么呢?魏冉又在干什么?实际上,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66年,才停了范雎的话实行“远交近攻”,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而在此之前,秦国的大事都是宣太后、魏冉决定的。看来,这两个人虽然是楚国人,但现在完全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在政治上,楚怀王太幼稚了。

眼看国王在外被囚,楚国就立之前从秦国跑回来的太子为王,这就是楚顷襄王(前298年~前263年在位)。

按说楚国多次战败,损人失地,国君又被囚禁,算是楚国的奇耻大辱了。那么,年轻的楚顷襄王该奋起了吧?没有,他忙于淫乐,重用阿谀奉承的大臣。而屈原因为过于正直,再次被贬官流放。楚国既然不给土地,又立了新王,秦国在公元前298年再次攻打,斩首楚军5万,又取十六城。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从秦国逃走,颠沛流离之后又被抓回。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

公元前293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从此韩国再也没有反抗能力。前280年,也就是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等地;第二年,白起又攻取楚国的邪、邓、西陵。此时的楚国也已虚弱不堪,公元前278年,白起又攻下了作为楚国二十代都城的郢,并大肆烧杀抢掠。楚顷襄王只能逃难和迁都,之后,秦国把郢改名南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个地名。

楚国不仅接连大败,而且连都城都丢了,这使得长期流放、已经六十多岁的屈原,极度苦闷和绝望。于是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下面是公元前278年之后的地图,秦国不仅成为第一大国,而且相当于七国大约40%的土地。只要不犯大错,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

现在的问题是:在公元前318年的时候楚国看起来最为强盛,怎么之后的二十年被秦国打得满地找牙,四十年之后连楚国二十代君王定都的都城都丢失了呢?

或者说:为什么貌似和秦一样强大、甚至更强大的楚国,完全不是秦国的对手?

首要原因,是制度。

秦国的商鞅变法很彻底,而楚国的吴起变法、屈原变法,都不彻底。这样,楚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制度上明显落后于秦国。楚国和别的国家作战还可以,但遇到秦国,就会吃力得多。

次要原因,是君王的素质。

在制度落后、军力不强的情况下,如果楚国国君是个明君,尤其是别那么轻率和反复无常,楚国还是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实际上,秦国为了打楚国可谓处心积虑,先是拆散齐楚联盟,然后再考虑动手,可谓深谋远虑。但是还没等秦国动手,被激怒的怀王反而首先发难,轻易出兵,正中秦国下怀,因为秦国连借口都不用找了。

和秦国君臣尤其是秦惠文王、宣太后、穰侯、张仪相比,楚怀王差得太多。但是他并不完全是无道昏君,面对胁迫能坚贞不屈,比很多被俘的君王强多了,这让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有点正面因素的。所以,怀王有硬骨头,也想进一步强大楚国。但是他分辨力不行,没有战略眼光,用人和废人、结盟和解约都很轻率,又过于喜欢美女,所以经常上当。作为国君,是完全不合格的。

就像下围棋一样,两个棋手上来,只要不发生接触战,都可以像模像样走上几十招,围观者如果不具专业水平,一般很难看出谁高谁低,谁比谁强得太多。治国也一样,国家制度落后,素质又比较差的君主,虽然仗着之前几十年积累的国力,貌似还能和别人过几招,甚至在初期还能取得一些胜利。但长期来看,能避免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已经是万幸了。

在这种君主手下做事,屈原是不幸的。但他又很幸运,因为他为我们后世子孙,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不朽诗篇。

转载请注明:鹰盲 » 楚国是怎么衰落的 —- 写在端午节纪念屈原之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