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外代际学习研究:理论基础、协作共享空间和3P实践——兼及我国代际学习项目模式的构建

 ht87 2018-06-23

本文由《远程教育杂志》授权发布

作者:徐孝娟、王绪林、李霖、孙见山

摘要

 

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不断暴露出的“代际冲突”、“代际大战”等问题,以及数字时代出生者和非数字时代出生者之间的代际鸿沟等问题,通过详细分析国外代际学习理论基础、协作共享空间类型及3P (产品-项目-政 策)实践,提出了代际学习项目的实施基础,并以老年人与大学生作为案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代际学习项目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代际学习项目模式的开展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与研究群体(代际群体)、开展目的、 协作共享空间、开展的形式、资金来源及监督、政策支持等核心要素紧密相关。通过研究,以期从理论及实践维度,为我国代际学习项目模式的构建与开展提供参考,对“互联网+”环境下代际产品的设计、政府相关养老、教育部门代际类培训、信息素养提升等,产生实际指导价值。

关键词:代际学习;终身学习;协作共享空间;代际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人们开始更关注精神生活,整个社会正逐步向学习型社会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断暴露出“代际冲突”、“代际大战”等问题,而为了应对老龄化及人口结构等问题,国家在退休年龄上做出了相应调整,这意味着今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将工作在一起,势必促进老年一代(中年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的代际学习趋势;另一方面,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渗透,正如美国哈佛大学的网络社会研究中心和瑞士圣加仑大学的信息法研究中心所指出的:被数字革命引发的最持久的改变,不是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算法,而是数字时代出生者和非数字时代出生者之间的代际鸿沟[1]。代际学习已成为目前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


学者关颖在中国老年学学会上提出应该关注学习型家庭建设,她研究探索了通过家庭、社会、政府三者相结合的模式,来慰藉老年人孤独的心,但对于具体的家庭内部学习现状、实施方法和步骤等并没有给予详细解读[2];林娜以博物馆为例,重点探讨了代际学习如何在家庭与子女间实施及推广,然而,该研究在研究对象上及代际学习内涵上,仍限定于家庭内部的传统“代际学习”研究范畴[3];徐孝娟等人详细总结了当前我国开展代际学习的必要性,探索了“互联网+”环境下代际学习的内涵及模式,并指出在代际学习开展中双方是一种互惠的关系,代际双方能够共同学习并依赖于“协作共享空间”[4]。然而,对于代际学习涉及的诸如协作共享空间类型、理论基础、实践应用等,特别是中国化代际学习模式的构建,尚缺乏探讨。业界受国外代际学习项目的启发,诞生了诸如“懒人听书”、“移动监护”及“爱牵挂”等较具实用性的学习产品,并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我国因社会历史变迁、社会背景等原因,业界仍较缺乏代际学习项目的开展,学界关注也较为有限。但随着上述问题的不断显现,代际学习、终身学习等将是未来不可规避的热点及趋势问题。而国外对代际学习的研究较为关注,这与欧美国家社会文化保存完整性、社会人口结构变迁、养老模式多元等密切相关。为了填补我国在上述方面的研究空缺,本文以期通过对国外代际学习理论基础、协作共享空间类型及实践应用的解析,从理论及实践维度为我国代际学习项目模式的构建与开展提供参考。


一、代际学习理论基础


代际学习(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词,最先是心理学、医学及公共政策等学科领域的一个交叉性术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管理学、智能学科领域。代际学习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主要探索父母参与子女的学习,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5]。相似的文献术语包括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及学习实践(Learning Practice)等。


目前,有关代际学习的方式早已打破传统线下学习、交流的方式,而是逐渐扩展到“线下-线上”结合模式,研究情景较为丰富,涉及诸如组织、学校、家庭及社区等[6-7]。有关代际学习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领域。通过对已有文献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概括(具体见表1),有助于明晰代际学习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


从表1我们不难看出,Ackermann等人依托习惯领域理论中有关“个体(特别是成年人及老年人)大脑的编码知识一旦形成,若没有外力的刺激,将处于习惯性模式状态”的内涵,从案例研究和交互设计的视角,探索不同年龄或行业的个体将如何改变这种习惯性模式状态,进而有效地进行代际学习[8];Jane和Robbins基于维果茨基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探索了祖父母在帮助儿童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化对儿童知识传递的影响[9];Kenner等人运用社会文化理论,定性分析了儿童与祖父母之间如何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达成知识转移的合作空间[10];Cor­rigan和Tmdy等人在研究中提到成人转化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交往行为理论,前者回顾了都柏林城市大学的代际学习项目以及代际学习研究中运用到的相关理论,后者详细叙述了都柏林城市大学代际学习项目的实施内容,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探索了ICT技术协作中的伴随学习、图书馆参观、社会化媒体的介绍以及在线银行使用,进而分析了老年人、都柏林城市大学学生以及社会等各自互益的内容,互益的内容恰恰是各方吸纳的知识[21-22];Merriam和Kee等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了终身学习和社区福利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老年人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活动框架,进而探索其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转移形式[23]。


纵观上述文献,我们发现,研究理论主要来自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及神经科学等,这些理论多应用于代际学习项目的实验或案例设计中,并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习惯领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侧重于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表现;维果茨基理论侧重于儿童与其他代间学习的研究;成人转化学习理论侧重于成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及交往行为理论分别侧重社会、文化、社会资本、语用情景等对代际学习的影响。


因此,当面向不同群体、不同情景进行代际学习项目设计时,所选取的理论会有所不同。基于上述分析,可为我国研究者今后开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视角参考。

二、代际学习协作共享空间


教育学习领域已对协作、协同及共享进行了详细探索,例如,李凤英等人基于虚拟社区,就如何借助门限代理签名对协同学习系统进行了全面探讨[24]#刘禹等提出通过借助开放、平等的互联网环境,进行大规模协作来促使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学习者参与知识分享与共建,进而在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和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协作学习[25]。


本研究中的协作共享,与已有研究中涉及的协同、协作及共享等相比,更加强调代际双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各自的互惠点;协作共享空间为代间“互惠”诉求的集合。在我们已有的研究中,发现代际双方能够共同学习主要依赖于“协作共享空间”,诸如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获取IT知识、心理慰藉等,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获取知识经验等[26]。根据目前对代际学习研究开展的目的划分,常见的三类协作共享空间为:双方知识的传递,倾向于终身学习;老年人及幼儿间交流,倾向于应对老年痴呆;双方情感的互动,倾向于亲子间知识互动。


(一)双方知识的传递,倾向于终身学习


为弥补数字、文化鸿沟,学者们开展了对文化价值、民族语言、新技术等知识转移维度的研究。例如,Allen等人指出,长期生活(成长)在同一个宗教社区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年龄组的人,会通过分享经验、共同学习及互动等形式实现知识的传递,从而不断满足知识增长的需求[27];Gerpott等人基于人力资源发展项目,探索了由于组织人口结构变化,组织内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重点考察了经验丰富的工人与年轻工人之间的代际学习情况,结果表明两代之间各自拥有相应的“专家”领域,二者会在不同时间段交换知识[28]。


(二)老年人及幼儿间交流,倾向于应对老年痴呆


为了应对老龄化趋势,特别是为预防老年痴呆(Alzheimer),而开展了代际学习项目维度的研究。如,Gigliotti等人利用代际暑期项目,研究如何让学龄儿童与老年人之间进行代际交流,并实现知识的流动,同时为预防老年痴呆,还探索了项目中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老年人、儿童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角色功能[29];Sherman基于老年人寄宿所等机构形式,分析了老年人代际学习维度对痴呆的影响[30]。


(三)双方情感的互动,倾向于亲子间知识互动


为了填补老年人的心理空缺,不少学者开展了亲子互动方面的代际学习研究。Nilsson和Herrman基于瑞典艺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探索了儿童和老年人如何通过音乐建立知识学习关系。该项目涉及学校专业音乐老师、老年人与儿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老年人和儿童间的音乐学习,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可以改善音乐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并且提高儿童学习的水平,在达到知识双向流动的同时,老年人心理上也能得到满足[31];Drnin等利用移动技术手段来支持幼儿教育,从具体的接口技术、界面设计及APP应用中读、编辑等功能,探讨老年与幼儿在开展教育时的相互影响。比如,在代际间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老年人可以帮助幼儿纠正读音等;同时,幼儿能为老年人眼花看屏幕提供帮助,从而使老年人在心理上得到较好的慰藉[32]。


基于上述协作共享空间的分析,协作共享空间作为代际双方能够共同学习的桥梁,当代际学习面向的群体、开展的目的不同时,其协作共享空间“互惠”诉求集合会存在一定差异。


三、代际学习3P视角实践的解析


国际上对代际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西班牙、英国和德国等国家,均将代际学习作为政策辩论(The Policy Debate)的内容[33]。国外还涌现了诸多代际学习相关的产品(Product)、项目(Program)及公共政策(Policy),简称3P。例如,EAGLE(European Ap­proaches to Inter-Generational Lifelong Learning Pro­ject,欧洲代际终身学习项目)、EMIL(European Map of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34]、SGP(The Swedish Granddad Program,瑞典爷爷项目)[35]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项目[36]等。


本文分别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以归纳其特征,为我国在开展代际学习实践方面提供支持。基于产品视角,将重点介绍两款产品:面向父母与子女、面向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多为孙辈);基于项目视角,重点选取政府、公共文化部门及民间企业三个案例进行探索;基于政策视角,将重点介绍项目、产品开展较为丰富的欧洲国家,如,西班牙、英国和德国等。


(一)产品视角


1.RemoteView(远程控制软件)


Remote View[37]主要帮助子女为父母解决电脑应用方面的问题。当父母使用电脑遇到障碍,或者电脑需要日常管理维护时,子女可以在Remote View主页登录注册的账号进入“计算机管理”页面,点击“家里电脑”右侧的菜单,选择“远程控制”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安装时设置的访问口令等。此时,在弹出的RemoteView操作窗口中就能看到“家里电脑”的实时画面。通过键盘或鼠标操作,子女可以快速地为父母解决电脑应用方面问题。在此过程中,子女协助父母解决电脑问题,并教会父母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由此形成两代人的交流、知识传递。


2.虚拟博物馆


年长一代经常喜欢带孙辈一起参观实体博物馆,但是这种参观往往频次较低,而且会受地理距离、开馆时间等因素限制。Fuchsberger[38]创新性地提出了数字化博物馆构想,在移动设备上模拟实体博物馆情景,该构想融入了故事设计、叙事能力及团体合作的游戏化元素,“以风暴过后一片混乱”的博物馆作为故事背景,用户作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进入博物馆,将展品恢复原位。而长辈与晚辈之间可以选择某个主题,一起合作解决其中的难题,从而促进彼此间知识的转移。在此过程中,年长一代得到的任务是要选择展览物品并叙述与之相关的故事,年轻一代则是在认真倾听后,找到与该展品对应的部件,放回到相应位置。如果选择正确,则会得到与该展品有关的全部知识,该过程实现了两代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及合作。


(二)项目视角


1.LEAGLE项目


EAGLE项目3496是欧洲代际终身学习项目的简称,参与者主要为欧洲成员国,如芬兰、德国、希腊、意大利、罗马尼亚和英国等,旨在融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以期促进代间理解和尊重。项目开展的规则/原因如下:该项目开展的原因与社会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和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在一起工作、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变以及家庭结构变化等相关,受益者包括社会、家庭、组织及社区,有助于代际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流动,并支持终身学习等。


项目效果主要有:基于该项目孵化了诸如罗马尼亚“TheActor’s House”、意大利“OrtoinCondot-ta'、芬兰“Promoting Networking Among Generations”等代际视角的学习项目,有效地促进了不同代际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流动。资金来源:欧洲国家政府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政策、资金支持,例如,保证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共同参与就业培训学习,并将企业代际学习作为定期开展项目,募集志愿者参与代际学习项目等;德国国家家庭部会给一些代际知识传递的项目分拨资金等。


2.Generationsbrucke项目


Generationsbrucke项目[40]开展的目的如下:随着越来越多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不与他们的家人同住,代际沟通正在缺失。为了促进老年人心理(感情)上的满意、幸福,Krumbach将养老院和幼儿园联系起来,开设了民间企业Generationsbrucke项目(见图1)。



为了让孩子与老人长期深入地互助学习,该项目规则为:孩子并不是去为老人献爱心,而是跟老人一起去创造、经历和生活,他们之间并不是一个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即不是我要为你做什么,而是双方都要有平等的收获;机构要求孩子们都要有规律和长期地去参加活动,8-12岁的孩子在一年期限里,去养老院的频率可能是每个月或每40天一次。他们每次去都有一个专门的老人,与其一对一地、长期地交流,而不是一个孩子唱歌、一堆老人去听;在孩子和老人第一次见面之前,机构就会向孩子们介绍养老院的情况以及老人的情况,包括是否残疾,他有可能不太懂得你们的歌或者你们的手势等,这些心理准备需要做得足够充分,以免孩子们参加活动后发现,这和想象的不一样。


项目开展效果:通过上述规则,实现了老人和幼儿之间的交流,老人可以获得情感体验、新鲜思想等,幼儿可以细致地了解老人们的世界,近距离地接触到非常不同的人生,发现通过个人的价值可以去帮助老人等。两代人实现了知识上的传递,由此形成代际沟通、双方互惠双赢的局面。该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基金会、项目养老院的收入,银行、保险公司也给予一定赞助以及政府奖金、补贴等。


3.瑞典爷爷项目


瑞典爷爷项目3416是瑞典Nacka地方政府的试点项目,开始于一位年长市民协助学校里的手工教师的志愿服务,后变成“More Men Into The Schools)更多的年长市民进入学校)”志愿者项目。项目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生活;充分利用退休人员的社会资本(老年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弥补代际间鸿沟。


开展的规则及效果:基于自愿原则,有很多人渴望参与。在活动中,老爷爷可以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感情,可以提供更为充足的陪伴时间,他们和孩子们的关系比老师和父母更为中性,他们还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积极健康的能量等;在校学生则可以获得与成年人沟通的机会,学习老年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耐心、换位思考等);校方的督导组可以提供指导性意见,并对参与项目的老年人进行相关基本技能的培训等;区域协会可以协调管理各地区的项目参与人员,积极引导老年人入校。资金支持主要来源是:国家政策的倾斜,相关协会、社团的赞助。


(三)政策视角


国外就代际学习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首先,欧洲国家主要利用政策,保证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共同参与就业培训学习,并将企业代际学习作为定期开展的项目,募集志愿者参与代际学习项目等;其次,提高资金上的支持力度,如德国国家家庭部向一些代际学习(知识传递)的项目分拨资金,有效地促进不同代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流动;第三,于1953年成立欧洲成人教育协会,共由43个国家116个成员组织构成。其教育理念是为老年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承担的工作包括:政策倡导、提供资源与信息、建立关系网络及创立社区。该协会对于促进欧洲非正式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欧洲成人教育协会与欧洲的其他协会以及地区、政府,甚至许多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如,欧洲议会、国际成人教育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开展了合作。欧洲成人教育协会在2014年3月底,还完成了针对代际学习的网络建设(European Net­work for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ENIL)[42],该网络旨在总结和支持代际学习方面可持续和有效的实践经验,推动这一领域的观念和手段的交流,并为实践部门影响决策创造条件。


基此我们可知#代际学习产品、项目、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不同,各有侧重,但都力图为不同年龄层创造接触(线上-线下)的场所和机会,把家庭之外的代际交流融合到社会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1)3P设置的目的是让不同代际之间进行知识的传递,老人不再被视为负担,而是作为宝贵的社会资源得到开发,将发挥老年人“余热”作为出发点;(2)3P设置的规则主要依据协作共享空间。由于不同代际间均有受益诉求,因此,在代际学习过程中,双方会达到一个互惠过程,从而存在协作的空间;(3)3P开展的形式,目前仍以传统的线下方式为主,但随着社会化媒体、新技术的普及,线上的方式逐渐开始增多,如ENIL、虚拟博物馆等;(4)3P开展的资金来源及监督部门,目前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支持,协会、社团及企业等的赞助,基金会、项目养老院的收入,同时,在不同代间的学习、知识传递中需要重视第三方监督者的存在;(5)相应的政策支持。


鉴于此,在我国探索开展代际学习项目时,尤其需要关注项目中涉及的具体代际群体、目的、规则制定、协同共享空间以及资金来源、监督部门、政策支持等重要因素。


四、我国代际学习项目模式的构建


我们通过对上述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的解析,发现国外已经对代际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协作共享空间以及相关的产品、项目及政策等,进行了详细探索。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的研究却较为薄弱,虽有部分文献成果,却缺乏系统性研究,实践的开展就更显不足。鉴于此,我们需要重点探索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具有可操作价值的代际学习项目模式。


(一)项目实施基础


基于对上述理论基础、协作共享空间及3P视角实践的分析,为面向我国代际学习研究及应用的开展,提供了借鉴与指导(具体如图2所示)。


图2基于协作共享空间的代际学习项目实施基础

 

从上述分析可知,理论依据主要受到研究群体、研究情景的影响;协作空间是代间开展学习的桥梁;3P视角的实践分析为代际学习项目的构建,提供了需要考虑的具体的核心内容:研究群体(代际群体)、开展目的、协作共享空间、开展的形式、资金来源及监督、政策支持等。不难发现,代际学习项目模式的开展与上述诸因素紧密相关。


(二)项目模式构建


结合对我国老年人终身学习(对安徽省图书馆老年人进行的访谈)、老年人养老以及高校大学生团学活动、儿童学习帮扶(如,合肥市某社区的“小绿芽”课堂)等的实际调研,我们选取老年人和大学生(不同代人)作为研究群体;项目开展目的为“促进老年人与大学生间知识、经验智慧等的传递”;以社区(学习平台)为支撑,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平台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即通过基于实施基础、研究群体、目的及形式等,以构建我国“老年人-大学生”的代际学习可行性项目开展模式,具体见图3。


图3基于协作共享空间的代际学习模式

 

从图3可知,“老年人-大学生”代际学习的开展,涉及协作共享空间、主要行动者(参与者)、行动者之间的运行规则、监督者、资金等;以及不同情境下相应的理论支撑;同时,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鉴于此,本文分别从协作共享空间及政策扶持、理论指导、主要行动者及作用(涉及代际学习参与者、运行规则、监督者、资金来源等因素)三个维度,给予详细分析。


1.协作共享空间及政策保障


在老年人与大学生之间的协作共享空间中,老年人可以继续发挥余热(诸如知识盈余,为其提供分享途径),老年人还可以获得心理慰藉、接触新思想,特别是一些新信息技术知识;大学生通过倾听老年人的故事及对话等,获取专业技能、人生经验及智慧,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塑造,也培养了大学生(年轻一代)对赡养老人方面的认知。对于两代人来说,在这种代际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被重视、尊重的心理认可,其次,有助于增进知识和提高技能,


 

最终,营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互相信任的代际关系。


代际学习项目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例如,成立高校与社区及养老机构的需求对接、开展大学生毕业(强制)义工活动、定期组织高校团学活动以及资金拨付的支持等;大学生若参与这种定期的义工互动,应该在公务员、研究生等的申请(或其他方面)上给予加分激励。


2.理论指导


通过理论分析可知,理论的应用与不同群体、不同情景有关。我们选取“老年人-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在理论上更多的依托于习惯领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成人转化学习理论等。图3中的代际学习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意愿来设置情景,如提升信息素养、增加心理慰藉、增加人际交往等。不同的学习情景所采用的理论不同,如社会文化理论侧重于从社会、文化维度来探索代际学习;社会资本理论侧重于从人际关系资源角度来指导代际学习。因此,上述代际学习理论基础的分析,可以有效为不同群体、情景的代际学习项目开展提供指导。


3.主要行动者及其作用


我们所说的主要行动者是指系统中涉及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43]。基于图3可知,共涉及老年人、社区居委会(老年办)、高校教育机构、大学生、高校-社区共建大学、老年人关爱机构以及社区(学习平台)等七种行动者。首先,由老年人个体/老年人群体向社区居委会办事处发出需求(诉求),同时,社区居委会办事处也可以(有义务)定期征询老年人在代际学习方面的意愿,并确定人数;再由社区居委会办事处向高校教育机构提出需求(邮件或其他形式%;之后,高校教育机构向大学生发布通知;大学生可根据通知内容判定是否接受高校-社区共建大学所提供的相应培训等;高校-社区共建大学的资金来源为老年人关爱机构;老年人关爱机构和社区居委会办事处同时承担监督者角色,对参与代际学习过程的老年人进行回访调查等;最后,大学生与老年人之间基于社区(学习平台)开展学习。


与此同时,老年人关爱机构通过高校-社区共建大学及社区居委会(老年办),向社区(学习平台)提供相应的学习评测、反馈建议等,以不断修订完善该平台。各主要行动者的内涵及作用如下:


(1)老年人关爱机构。指社会上关爱老年人的团体、基金组织或其他形式的机构。其功能在于提供代际学习计划所需的资金,通过诸如政府支持、基金会(如,中国老年基金会)、募捐等方式获取;当此次学习结束后,采访老年人,评估代际学习的成果,形成文档,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资金主要使用去向:向参与的大学生提供适当的报酬$如报销交通费用等);支付代际学习中可能需要的场地费用;支付大学生培训所需费用等。


(2)社区居委会(老年办)。征询老年人对于代际学习的意愿后,制定老年人学习交流的人数名单;以邮件的形式将代际学习所需学生人数、时间、地点等信息,发送到高等院校机构。目前,国内社区已成立诸如“大学生与流动儿童结对过周末”等活动'[44],我们应该将对待儿童一样应用于老年群体。


(3)高等院校机构。指加入代际学习服务项目的有关高等院校。可以由校学生会、社团负责接收邮件信息,并推送信息给各院系学生。


(4)高校-社区共建大学。指高校-社区共建的公益性大学,以期为大学生提供相应培训,根据老年人的意愿,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与此同时,对接受邀请的大学生询问其是否需要培训,以及审查大学生是否具有相应能力;并向老年人关爱机构提供与大学生接触过程中有关代际学习的反馈。


(5)社区(泛在学习平台)。指在社区内或老年人住所附近提供代际学习场地、产品以及相应的网站(在线工具)等,所需资金由老年人关爱机构支付。主要包括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45],比如,为了增加趣味性,基于游戏化机制设计代际产品[46],甚至可以是参考《带着爸妈去旅行》《爸爸去哪儿》《花样爷爷》等理念开发的旅游/游戏产品(实体/虚拟)。同时,接收各行动者给予的反馈来使平台更完善。


(6)大学生。参与代际学习计划后,根据通知内容,接受代际学习指导培训机构的培训,在社区的引导下,与老年人建立相应的结对学习关系。


(7)老年人。在社区的介绍下,自愿加入代际学习计划;学习期间,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与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沟通,达到代际学习双向学习的效果;学习结束后,分享学习心得,回访中对本次代际学习给予评价,从而促进该项目良性发展。


五、结语


我们通过追溯代际学习的理论基础,发现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教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领域,主要包括习惯领域理论、维果茨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成人转化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及交往行为理论等;通过分析目前研究中涉及的三类协作共享空间,发现当代际学习面向的群体、开展的目的不同时,其协作共享空间“互惠”诉求集合会存在差异;并通过对国外有关代际学习涉及的产品、项目及政策(3P视角)进行分析归纳,为我国探索开展代际学习项目提供参考。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协作共享空间及3P视角实践的分析结果,为面向我国代际学习项目研究及应用提供了实施基础;我们以老年人与大学生作为研究案例,提出了符合我国代际学习的可行性模式,并从协作共享空间、政策支持、理论支持、主要行动者及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其它类似案例的开展提供可行性借鉴。我们认为,本研究对于“互联网+”环境下产品的设计、管理和服务机构或人员以及政府相关养老、教育部门等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可以为产品的可用性改进、用户体验设计、代际类教育培训、信息素养提升以及公共事业的发展等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营造和谐的社区代际环境。



作者简介:徐孝娟,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游戏化学习、在线教育、用户行为等;王绪林,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在线教育等;李霖,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在线学习;孙见山,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在线教育、游戏化设计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