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的将近一个学期里,我留心观察了身边的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生活有的很充实,有的很糜烂。后者千篇一律的相似,追剧、打游戏、睡懒觉。而对于前者,我将他们归纳为如下五类: 1、学生会、社团的负责人,组织参与很多活动,过得很充实。 2、想赚钱,自己做些小项目、小生意的人,他们很多时候是忙着课都不上的。 3、一心学习、有考研目标的人 4、跟着老师呆实验室的人 5、当然还有很多有个性、尤特长,做着自己事情的人,活的也是充实。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明白自己要什么,而且很明确具体。很多年轻人说起理想总会冷嘲热讽,稍好一点的认为成功人士才有资格谈理想。这是错误的。首先,梦想不光是嘴上说的,是在脚下践行的。不能在嘴上说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个荒唐的社会容不下别人的梦想。其次,成功人士相当一部分是先有理想,然后成功的。成功人士才有资格谈理想是明显的倒果为因。最后,理想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为什么超四成的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他们有理想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他们在克服了常人难以跨越的难关后,一下子觉得没有了斗志,失去了追逐梦想的信念。无数失败者的经历都是离不开有理想没信念这一因素的。信念,是积极实践的精神保障。 我对信念的具体理解,主要落在自信上。具体来说,就是敢于给自己定位,我不是这世上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个。有个很好的比喻:人生就像一场大型摸彩,只有中大奖的人才会被看到。你说的碌碌无为的人,大概就是这场大型摸彩里,站在底下看别人中大奖的人,其实也就是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人。你想成为另外百分之一的有作为的人,首先得有一个信念:我不是这世上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个。如果你没胆量说这话,没胆量往这个方向走,那还是做个普通人吧。 同时,激励自己的不仅是自信心,从反面来讲,羞耻感也很重要。就是王小波说过的“我从童年继承下来的东西只有一件,就是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没落的决心。”要做到每天都害怕自己没有做得更好,就会输给一起在奔跑的人们。要做到眼里再也看不见那些被自己甩开的人,而是一个又一个比自己还要更强更富的年轻人。 如果我们最终都会死去,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重新阐释一下,变成“如果这块蛋糕最终还是会被吃完,那么你吃它的目的是什么?”就会好理解多了。我们是为了享受它。你不能因为一样美好的东西最终会消失而否定它的意义。生命是一场馈赠。它和所有我们收到的其它礼物,比如蛋糕一样,本身并没有意义,但如果你能享受它的美好,能让它物尽其用,你就赋予了它意义。理解了这一层,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的谬误就显得很可笑了。 最痛苦的事,不是失败,是我本可以。加倍努力不是为了去换取成功,不是为了去超越别人,是一种想去体验一个更大的世界的欲望。体验更大的世界,探索生命的未知美,即使理想也是信念,这样才不会在一惊一乍的不淡定与对未知的卑微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
|
来自: 冷秋蒲公英 > 《(论文)大学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