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下之大,奇花异木繁多,吾唯对“非花非木”之竹情有独钟。悠悠然悉心观赏,欣欣然尽享其乐趣也。 观竹景之乐。余曾漫步于宜兴竹海,亦流连于井冈竹山,其状其貌其势,令人叹为观止。宜兴之竹,近观,参天而立,高大挺拔,绿阴如盖,遮天蔽日。青枝摇曳,绿叶滴翠。有笋如鞭,拔地而出,点缀其间,生机勃勃。远眺,浩瀚如海,簇拥如山,微风吹拂,绿浪翻腾,气势磅礴,赏心悦目。井冈山竹林,更赋神韵,巍巍五百里,群峦起伏,翠竹覆盖。云蒸霞蔚,绿海无边。夏阳普照,落下金线万缕。冬日雪飞,犹如白云缠绕。遥想当年在这革命的摇篮,铺天盖地的竹子助中国工农红军燃起燎原之火,为红色江山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劳,井冈翠竹,名扬中外。 赏竹图之乐。余自儿时起,便从年画上认识竹子,因家乡少有种植,倍感稀罕。松竹梅,谓岁寒三友。梅兰菊竹,曰四君子图。尔后,多为墨竹图是观。寥寥数笔,墨泼素笺,一幅幅《竹报平安》,跃然纸上。或修长,或丛生,或虚干,或实叶,或与乱石共生,或与清风明月相伴,栩栩如生,十分神似。文与可画竹有“成竹在胸”之说,郑板桥在屋旁种竹,在竹下搭床,使竹“入眼入心入画”,薛大庸画竹“物我、无我、超我”,演绎出“造化之竹的天籁之风”。诸多名师大家之作令人惊叹,其创作风格各异,令人敬佩。 吟竹诗之乐。古往今来,咏竹诗歌,绵绵不绝,诸多佳作,脍炙人口。“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最早出现在《诗经》上的咏竹诗。宋代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把竹子超凡脱俗的品格与诗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即使“衣带渐宽”,也要与竹共生共荣。“诗仙”李白的《慈姥竹》: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坡深,虚声带寒早。则是借物抒情,颂扬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的精神。革命先驱方志敏烈士亦钟情于竹的高风亮节,曾自撰对联挂于卧室: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在白色恐怖的紧要关头,还写下了不朽的咏竹诗:雪压竹低头,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充分体现革命者不怕牺牲,不惧挫折,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近代诗词,咏竹的诗篇众多,闲遐之时,品茶读诗,陶冶心情,倍感受益。 享用竹之乐。竹因其质坚韧、耐湿耐磨,无毒无害,被广泛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儿时睡在竹床上,抬头便看到茅屋上用竹做的桁条,早上吃饭,先拿起竹筷,放学回来,还不忘玩一会“竹嗡子”、“竹蜻蜓”。夏天的晚上,在老屋旁纳凉,躺在竹椅上,听祖母讲“斑竹一枝千滴泪”的故事,还常常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悠长的竹笛声。临近过年,我总是和弟弟乐呵呵地到邻居家把一个用竹制的大蒸笼抬回家,心里早己沉浸在蒸馒头的欢乐之中。前些日子,回老家探亲,看到弟弟家旁边种植了一片竹园,真是惊喜不已,抚摸着一株株亭亭玉立,碧绿可爱的竹子,感慨万端:谁说你腹中空空,分明是一腔正气。谁说你尧尧易折,分明是宁折不弯。不与松柏争高下,不与梅花争艳丽。平平淡淡,清清白白,一世清名在人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吾爱竹,爱它那洒脱飘逸的风姿;爱它那挺拔高昂的气势;爱它那虚心高洁的情怀;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爱它那刚柔相济的品德;爱它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性格。 爱竹者,知竹也,知竹者,常乐也,唯我知之不多也。 作者简介吕庚佐,江苏射阳人,大专文化。当过农民、教师、公务员,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杂文600余篇。并出版散文集《走近无花果》、《岁月的足音》,诗歌集《故乡月色》。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盐城市散文学会理事。射阳县关工委副秘书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