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钟灵杳杳 中国人自古讲究格局。 譬如国画,要疏密有致,密则不透风,疏则能跑马; 譬如建筑,从亭台楼阁,到轩榭廊舫,再到馆斋厅堂,追求对称均衡、和谐自然; 譬如诗词,讲求平仄格律、意境神韵,立风骨、托情思。 又譬如,关于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常常听说这么一句话:做人啊,格局要大。 那么,究竟什么是做人的格局呢? 格是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是指时间与空间上认知范围的大小,两者合起来称之为格局。 从哲学上来讲,格局实际上是对世界观的另外一种描述。 不同格局的人,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格局大的人,有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格局小的人,如夏虫,不可语冰,如井蛙,不可语海。 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 大格局要有大眼界 北宋年间,有一个神童,从小无师自通,提笔就能写诗,名声震动了乡里。 许多人为了一睹其风采,常常邀请他去做客,甚至愿意为他的作品支付好几吊铜钱。 神童的父亲以为有利可图,天天拉着他到处去拜访人家,写诗赚钱,不让他学习。 最终,神童成了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他叫方仲永。 仁宗庆历五年,双井村也出了一个神童,3岁能识字书写,5岁能诵五经,7岁能成诗作。 更难得的是,他不仅智商超群,心中更有着高境界、大格局,他叫黄庭坚。 小时候抓周,盘盘盏盏中,有官诰、算盘、钱币、笔、墨、纸、砚等等,黄庭坚一手伸过去就抓住了一方墨。 老爸黄庶开心坏了,从此更加重视对他文墨上的教育。 有一天,舅舅李常来到黄庭坚家里,见院中有一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上联道:“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才思敏捷,立马对出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李常随意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来考他,就没有他答不上来的。 一时间,他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神童。 黄庶心想,我儿子实在太棒了,不去参加神童科举多可惜啊! 于是,他对黄庭坚说:儿子,要不爸爸给你报个补习班吧,培训培训然后去参加神童科举,你看如何? 宋代年间的童子举,只要是能背经、能作诗赋的少年都可以参加。 考试若是通过了,十几岁就能当上官儿,光宗耀祖,名利双收,当时不知有多少人趋之若鹜。 可黄庭坚却只是笑着说了四个字:“是甚做处?” 听闻此言,黄庶惊呆了,黄庭坚10岁不到,竟然能说出这样大气的话,难得至极! 从此,他对黄庭坚更加爱重。 从某种程度来说,方仲永泯然于众人的悲剧,是由父亲狭隘的格局酿成的。 相比之下,黄庭坚的觉悟和境界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格局小的人,眼界狭隘,目光短浅,只识蜗角,不见天下;格局大的人,目光长远,思想开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人的视点越高,视野就越宽,人的眼界越宽,人生的格局就越广。 大格局要有大志向 黄庭坚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但初入仕途时起点并不高。 进士及第之后,做了几个月的主簿,又到汝州担任县尉,只是一个级别较低的事务官,大概相当于县公安局的局长。 赴任的途中,他路过南昌,特地去了一趟徐孺子祠堂,写下一首七律: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徐孺子是何许人也? 东汉时期的名士啊,相传当时的豫章太守陈蕃出于对徐孺子的敬重,专门为他做了一个床榻,平时挂在墙上。 徐孺子来访的时候,就把床榻放下来,两个人谈天谈地谈理想;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悬于梁上。 而此时的黄庭坚,心里也在期盼着能遇见一个赏识他的陈蕃,毕竟有马千里,没有伯乐也枉然。 但时下的社会风气奇怪得很,不是没有徐孺子,也不是缺少陈蕃,为什么还是有人怀才不遇呢? 破旧的祠堂中乔木参天,高大挺拔堪为栋梁,却遭人冷落; 曾经的徐孺子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又有谁知? 其实想要扶摇而上平步青云,也不难,只要做那善于攀附的藤萝就可以了呀。 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乔木,而且这一生都不会改变。 他知道这条路很难,但唯有这条路,才是他想追求的人生。 一个有大格局的人,必定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 他对自己的追求有清醒的认识,认真的思考,他绝不会怕苦怕累、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甘于平庸。 想那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从北海飞到南海要用六个月的时间。 知了和小斑鸠却嘲笑它说:我嗖的一声就飞起来,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何等快意,就算飞不到顶多也是摔在地上,大鹏何必要飞那么远呢? 然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往往,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是自己选定的高度。 而理想缺失、格局狭隘的人生,终究会越走越窄。 大格局要有大胆识 公元1073年,大宋朝廷设立了“疏浚黄河司”,有个候选官员李公义就提出用“铁龙爪扬泥车法”疏浚河道: “用铁数斤为爪形,以绳系舟尾而沉至于水,篙工急擢,乘流相继而下,一再过,水已深数尺。” 王安石深以为然,就命令李公义和宦官黄怀信加以改进,做成浚川耙。 但事实上,河水很深的时候,耙子根本不能着底,来来回回地拖曳,一点效果都没有; 河水浅的时候,泥沙绊住了耙齿,怎么拖也拖不动。 就连欧阳修也说:“开河如放火,与其劳人,不如勿开。” 然而,王安石为了宣扬变法的政绩,硬是对神宗说:这法子好啊,要是开河搞好了,一年可以省下疏浚费几百千万银子呢! 神宗一听可高兴了:“不错啊王安石,可以可以。” 于是,朝廷砸下许多银子,大规模使用铁龙爪来治理河水,从卫州一直拖到海口。 此事在当时被许多人诟病,兴师动众,纯属劳民伤财。 哲宗继位后,黄庭坚参与编纂《神宗实录》,他直言不讳地写道:“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后来新党重新掌权,国史编修官就换人了。 蔡卞等人从《神宗实录》中摘取了1000多条内容,说前史官们诋毁诬陷宋神宗,把他们一一抓起来问讯。 不少人悚惧失态,在强权之下选择屈服,而黄庭坚却面无惧色地说:“我当时就在北都做官,亲眼看到铁龙爪挖泥沙没啥作用,确实就是儿戏。” 龙是谁?龙就是天子啊,天子之爪也敢说是儿戏,黄庭坚你大胆!于是,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这级别,也就剩下从九品比他低了,可他,无所畏惧。 诏命一下,左右皆泣,黄庭坚神态自若,转身投床酣睡。 到了黔州后,“以登阅文墨自娱,若无迁谪意”。 大格局的人,面对黑暗,面对罪恶,有胆量、有见识、有魄力。 言人之所不敢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愿言,胸怀坦荡,气定神闲。 大格局要有大胸襟 人生五十知天命,50岁以后,千帆过尽,心如止水。 来到黔州的黄庭坚,比任何时候都平静。 做官这么多年,也没攒下多少钱,生活自然拮据,干脆就扛起锄头做个老农吧,反正年轻时候就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如今能够自给自足,倒也畅快。 先搭个破茅草屋,取名卧云轩,再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开辟一片荒地,种上几畦菜苗。 偶尔下下棋,练练书法。生活虽苦,但精神上是富足丰盈的,感觉也是人生赢家了。 才过三年,黄庭坚又被发配到更为偏远的戎州,但静水流深的心态一如既往。 人生嘛,不能太计较,特别是对自己。喜欢的人就去见,喜欢的东西就去吃。 听说戎州盛产荔枝,特别是带绿荔枝最为名贵; 还有一种白色的茄子,又好吃又有营养; 嗯,红豆稀饭也是不错的;但最喜欢的还是质地脆嫩的苦笋! 是以常常和朋友一起,穿梭在戎州的美食街,寻找美味。 人啊,总要学会与生命握手言和。 这一生,免不了浮浮沉沉,熙熙攘攘名与利,看淡了,也就那样。 正如汪国真所说,“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当你胸襟开阔了,自然而然有勇气,拥抱每一种处境下的自己。 公元1100年,北宋政局又发生了变化,旧党人士被重新启用,新党则相继被贬谪。 换作是年轻的时候,黄庭坚或许还会感到开心:哼,你们这群小人,终于被贬了! 但现在他不会。 一个有大胸襟的人,能容己,能容人,能从广大之处觅人生。 历尽沧桑的黄庭坚,心中没有怨恨,没有愤懑,只剩悲悯。 甚至,到了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前夕,他平静地接受了上任17天就被罢官的闹剧。 又因“幸灾谤国”此等莫须有的罪名,被除名,作为管制分子发配宜州。 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它来自于博大恢弘的气度、可纳百川的胸襟。 有了这分宁静,从此生死悲欢荣与枯,都不足为惧。 公元1105年,破败不堪的城楼之上,黄庭坚溘然长逝。 一个生命结束了,一个灵魂从此如日月长明。 黄庭坚这个名字,被世人铭记了一千多年,他璀璨不朽的一生告诉我们: 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取决于他眼界的高低、志向的大小、胆识的有无、胸襟的宽窄。 大格局是一种大智慧。有大格局,才能有大境界;有大格局,方能有大作为。 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 -别忘了点赞转发支持谧韵君哦- * 本文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