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7课 | 人到30,应该活得不一样「早课」

 已矣无 2018-06-24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 活在自己亲手构建的虚幻世界 - 


看见世界的第二十七讲,以下的内容,我们是讲,这个世界的属性是怎么样的。上一部分我们是讲的情感和感情,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我们臆想出来的,尤其是爱与不爱、爱与恨,都是我们内心当中发酵出来的情绪,只不过是这种情绪得到了印证或得到了反馈,或者没得到反馈而已。


一、寻找人生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讲世界的属性,世界的属性就是,我们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当中?用佛陀的观点看来,我们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当中,且是自我虚构起来的世界当中。


人的成长过程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出生以来一直到孔老夫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构建、认同、学习。学习他人生活的世界。所谓的知识就是过去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人在三十而立之前,是学习这个世界的人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是认同大家构建起来的世界。三十而立,所谓的成人就是,你已经知道了、了解了这个世界上的人,或者说你自己应该如何在这个世界生活?你发现这个世界不完美的地方在哪里,然后你要去完善这个不完美。三十而立,为天下太平有使命,就是讲的这个。但是这个是在三十岁之后、人生观圆满之后,尽其一生所要努力地的,所谓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也就是在你的世界当中,你应该如何活着才有意义?各位,这个问题你们有答案吗?你们觉得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如果不知道的话,赶快去找。有的人说,我有,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好,你有,你知道这个世界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怎么做?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你应该怎么做?利他,众生不尽,不成佛道,这是地藏菩萨的事业,这也是我们自己应该有的对世界观的认识。


就是当我们过了30岁,正式成年之后,你要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要追寻这个意义。问题来了,这对于一般的世间人,都是有概念、有能力或者有认知能力的。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死亡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死亡是什么属性?死亡是你认为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它的存在,在死亡这个节点上,它马上会变得充满无意义感。比如说,赵本山说的,人走了,钱还在,房子还在,老婆、孩子还在,车子还在,你的存折还在。各位回去晚上睡觉之前摸摸你的存折在不在。对吧?


那怎么办?世间的一切人所解决的问题,只到死临死之前,对死亡都是逃避的,对死亡之后的事情认为是没有的,这就是学佛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佛陀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一生从出生开始,我们认知这个世界,就如蝉茧到了最终需要需要去化蛹的时候,它要作茧自缚,建立起自身的安全堡垒。我们有建立起安全堡垒的能力,但是很多人胎死腹中,不能破茧而出。


孔老夫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立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谓世界观是你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人生观的问题是解决三个问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应该做什么?价值观就是,应该怎么做,以什么标准去做?做好的目标是什么?是这三观。三观不明确的人稀里糊涂过一生。人在三十岁之前,按照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应该三观成立了。三观成立之前的那一刹那,你是蝉在作茧,没有多长时间可以休息,没有多长时间可以安顿,你需要努力地破茧而出。鸡蛋从外面砸是个坏蛋,从里面破壳而出,是一个完整的小生命,孵出了小鸡。蝉茧也是这样,没有能够化出飞蛾的蝉是断送了它的生命,它所作的茧束缚了它的成长。我们要用最后那一点力气,那个吃奶的力气,要用上以后才能破茧而出。


二、放下我执


但是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们不愿意改变,我们愿意有安全感。也就是说,当我们成人之后,很多人生活的主题是在验证自己是对的,哪怕自己错了也死不悔改。因为自尊心强,因为执着。执着是什么?执着是你知道是错的,但是你不改,你认为是对的,以错为对,颠倒。所以《心经》里面讲,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这个。凡夫的生活,所有的行为行动都是建立在自己认为对的标准基础之上。修行的一大标准是,我们生活的中轴线,不是建立在我们认为对的那个事情上,而是建立在我们不断改错的基础之上。什么叫修行?什么叫觉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改变它。


改变分两种,一种是修修补补,这种修行,你常常会觉得是扬汤止沸。锅开了,你用瓢舀一舀,你觉得缓解了沸水的能力。可是真正的要止这个,让开水不再咕嘟咕嘟烧开的,是要釜底抽薪。我们大部分人的修行是隔布挠痒,是扬汤止沸。只有佛陀的教义是这个世间最彻底的修行方法,他用他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当因缘聚合的时候法成立,当因缘离散的时候法灭亡、法转化。


也就是说,我们所建立起来对人生既有的认识,很可能让我们在生活当中产生一个错觉,这个错觉结合成一个成语就叫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大家都懂吗?就是剑在一个地方掉水里了,船开了,你还从船上掉剑的那个地方下去捞那个剑,你认为剑就是从那里掉下去的。这个笑话有点冷,我们认为这个人很愚蠢,是的,实际上我们在生活当中就是这样愚蠢的人,所以佛陀说叫远离颠倒梦想,才能究竟涅槃。要真正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不是去简单地修修补补,不是说改变你的缺点,增加你的优点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从三观上彻底地去了解世界的属性。世界的属性,佛陀说,一切唯心造。这个世间所有的东西,我们只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当中,除非你能放下这个我执,放下虚构起来的这个自我的幻象,才能认知到这个真实的世界。否则的话,就如同你带着变色镜去看这个多彩的世界,这个多彩的世界在你的视野当中不会呈现任何真实的色彩,只会呈现你眼镜的那个颜色。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需要我们勇于作出这个改变。所以,一切唯心造是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要去仔细体会的一个教义。


三、转换视角


这里所要说的还有两个问题。第一,很多人说佛教是唯心的,而科学是唯物的。我们上次也讲过这个问题,佛教里面说的唯心跟唯物它不是相对的,唯物是本体论,说这个世界是由物质为第一属性产生精神,所以叫唯物。而唯心论说,这个世界完全是由心制造出来的,精神是第一性的。但是在佛法当中,我们不讨论精神是第一性还是第二性。一切唯心造当中的唯心,它不是哲学思维当中的本体论的概念、本体论的视角,而是认识论的视角。它说,这个世间你只能看到你需要的,一切的标准,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变现出来的世界。


很简单,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寝室里面,有一个同学的钱包丢了,那个丢了的钱包的同学就左在想右在想,其他的五个人,每个人看上去都像偷他钱包的人。这是上午的事情,下午他的钱包找到了。然后他放眼看去,五个人没有一个人像小偷,都是像如此亲密的小伙伴。从小偷变成小伙伴,这个变数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他的内心的变化。


我们与家人的相处,其实很多时候,特别对他人的成见,在家庭生活当中是最难改变的。清官为什么难断家务事?因为他们说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事,而是彼此对对方有着很深的成见。就事论事来讲,一件事情不麻烦,但是怀着很深的成见去解决眼前的小事,小事变大事。这个变化上下的幅度就是由我们的主观愿望所制造出来的,这是幻象。《法华经》里面说,认贼作父,把幻象当真实,这才是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有情绪,我们觉得自己的感知是对的,用对的感知结果再去验证感知的过程,你认为眼前也是对的。


简单地来讲,唯心论它不是世间人说的佛教是唯心主义的这个本体,而是认识论,它是认知这个世界、认知我们人生属性的一个角度。它说,每个人对世间的认识都是由自己的主观意愿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我执,就能看到我们主观愿望的如梦如幻性。


最后讲一个公案,有个俗语叫不打不相识。有两个阶段,第一是打,两个不认识的人,起了矛盾,打起架来,恨不得动刀子弄死对方。打过以后,通过摩擦,觉得我们不应该再打了,应该彼此了解,彼此认知,好,成了好朋友,是不是?成了好朋友之后,他以前的那种憎恨心是不是消失了?以前的那段经历是虚幻的,唉呀,兄弟真不应该打。为什么之前要打?因为此前的价值观是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敌意,现在通过了解之后,敌意消失之后,彼此变成了亲密的伙伴。这个两边就是能表现出我们主观意愿的变化之后,我们的世界可能完全变成一个样子。


比如说我告诉大家一个秘诀,这是《法华经》里说的。《法华经》里面常不轻菩萨,看到每个人,他都说,你是佛,你将来会成佛,我应该恭敬你,我应该礼拜你。你把这个咒语放到你的家庭当中,特别各位婆婆,看你们家的媳妇,看你们家的邻里关系的时候,你要看到别人如果是佛的话,你的生活有大大的变样。为什么?因为你以前把他们看成冤家,看成敌人,看成仇深似海的人。如果你现在把他们看成佛,看成菩萨,你的内心一下子会对他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你不再憎恨,你满心欢喜。


好,这一讲我们就讲到这里,这一讲我们留的讨论的话题是,大家去分享一次,你觉得过去的某种经历,自己判断是错误的,现在已经很释然了。比如说,你过去憎恨的人,现在已经不憎恨了,你过去爱的人,现在已经不爱了,等等。你的分享对大家来说,是看到这个虚幻的世界的一种好的窗口。谢谢各位,这一讲就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