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我觉得你配不上我妈"6岁孩子说出中国女人的心里话。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6-24

越高级的男人,越在意形象。

“爸爸,我觉得你配不上我妈妈。” 

你可能难以置信,这是一个6岁的孩子,亲口对爸爸说的话。 

那天,6岁的萱萱过生日,妈妈思雅决定在家里办个小派对,还邀请了自己闺蜜带上老公孩子过来玩。 

眼看派对时间快到了,思雅帮萱萱挑了一件粉色的蓬蓬裙,自己也换上一条露肩白色连衣裙,配上细细的项链,简洁又显气质。 

随后思雅补了一下口红,还不忘催促老公赶紧去换衣服。

谁知穿着家居服的老公竟然坐着不动:“都在家里,我还换什么衣服?我就穿这T恤挺好的啊。” 

思雅就有些不开心:“开什么玩笑,闺蜜都带老公过来的,你快点,换上那件白色的POLO,还有,把胡子都刮一刮。” 

连站在一边的萱萱都说:“爸爸,你看妈妈的裙子多漂亮,你穿这个不好看,怎么配得上妈妈?” 

思雅一听,开心笑了:“哎呀我的乖女儿,真是说出了妈妈的心声啊!” 

老公还一脸抗拒:“都老男人了,还搞什么打扮。” 

中国男人,好像都不大愿意在打扮自己上花心思下功夫。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微博上很火的一段老大爷在地铁上敷面膜的视频。

这位大爷约60来岁,衣着干净,在车厢里敷面膜,还不时轻拍脸部,并把多余的水分往头上和手臂上抹,手法十分熟练。

这段视频引来众多网友热议,甚至有些女性网友都表示自愧不如:

“是我过得糙了!”

“大爷精致起来,哪还有我们女孩子家什么事。”

有意思的是,评论中几乎没人嘲笑大爷,甚至还有人说“这样的大爷超赞”、“这种心态真好”。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里居然有一些感动。

要知道,人们对男人喜欢保养打扮这件事,一直都抱有很多偏见的。

偏见(一):男人不需要打扮

我们一直认为,男人内在的本事当然比外在的形象重要。你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学习好就行;当你长大成男人的时候,能赚钱就行。与其花时间去穿衣打扮,不如好好读书挣钱。

同事强哥曾吐槽,因为家里有哥哥和姐姐,从小妈妈给他穿的,永远都是哥哥穿不下的衣服裤子,甚至姐姐的一些衣服,也被妈妈硬往身上套。给我们看了他小时候的照片,一个胖胖的男孩,穿着粉嘟嘟的外套。

独生子女一代的80、90后笑话强哥,但是一些和他同年男同事却纷纷表示深有体会。

他们也都抗议过,但所有的妈妈都一个说辞:“男孩子嘛,怕什么!”

这可不是简单的为了省点钱,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男孩子不该也不用在意外表。

很多中国父母认为,女孩子应该穿得好看点。男孩嘛,随便点没关系。

哥哥的衣服留给弟弟穿,省钱又省事。至于什么要有属于自己的形象气质,那根本不是个男孩子需要操心的问题。

偏见(二):男人爱打扮,就是不够爷们儿

不修边幅,对于女人来说是不讲卫生,是邋遢,是失态,是罪过。

而对于男人来说,这才像个真男人、硬汉子。如今,不少中国男人仍以不修边幅自豪,认为这才够爷们儿。

中华几千年历史,男人最注重形象的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男人流行敷粉、薰香,对一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从长相开始。

很多形容男人帅气的词和典故,都发生在这个时代。比如因为长得帅被围观致死的“璧人”卫玠(看杀卫玠);比如坐个车出去就被美女们投满了瓜果的潘岳(掷果盈车),“檀郎”(潘岳字檀奴)干脆成了女人梦中情人的代名词。

但即使在如此注重男人形象的当时,大臣王猛拜见东晋大将桓温时,仍然是一边论说天下大事,一边把手插进衣服里摸虱子,神情自然,好像身边没人一样。桓温看到,反而认为王猛谈吐举止非凡,与他相谈热切,还赠他车马。

这种对“扪虱而谈”的宽容,甚至是推崇,还一直被当成了男人应有的豪放。

不得不说,正是这种传统思想,让男人在不注重形象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渐行渐远,直至不忍直视。

偏见(三):男人爱打扮,就是臭美

记得我刚上初中开学的第一天,班上的同学轮流自我介绍。轮到一个男孩子发言时,他先整理了一下头发,然后才走上讲台。

就这么个小动作,被同桌发现了,使劲地笑他:“哟!哟!哟!看你臭美的!”其他同学也跟着大笑起来。那个男孩的脸都涨红了,仿佛做了一件很糗的事。

听一个男同事说,读书的时候因为近视戴个眼镜,都会被嘲笑是臭美显摆。如今,如果一个男人总是照镜子,被人揶揄的事情也并不少见。

在我们的印象里,男人爱美,是异类,甚至是有些丢人。

这种思想观念和教育的侧重,深刻影响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男人。

偏见(四):男人爱打扮,就是不务正业

前几天,闺蜜向我抱怨说她想和男朋友分手。理由是 “他太爱打扮了!”

她说约个会,男朋友居然总要花半个小时,在家里弄头发选衣服,还敷了个面膜。出门看到太阳有点晒,他竟然还怕晒黑,要打伞。

闺蜜觉得“这么爱打扮的男人,怎么会把心思花在工作上。我看我还是跟他分手好了,他那样子,我可指望不了他能够挣钱养家” 。

爱打扮的男人就是不务正业,不靠谱,这好像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

这和我们经典的传统文化内涵不无关系。实用,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精髓。这种思想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对男女打扮这事儿的看法。

女人打扮得好看,能嫁个好人家。但男人打扮就是华而不实,不如去打拼事业来得实在。

这种过于功利化的审美,在今天看来,实在是有些扭曲。

中国男人的堕落

4年前,一篇《上海马路上,女比男明显高一个档次》的帖子火了。

文章放了多幅在上海街头实拍的年轻男女走在一起的照片。通过鲜明的对比,说明“现在的男的要么狗头狗脑,要么缩头缩脑,没一个看着舒服的,倒是女生都蛮有气质的”。

而另一篇《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文章,也揭露了“中国男人太不注重修饰”、“中国男人外在形象气质普遍不佳”的社会现象。

去年,冯唐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更是给中国男人敲响了警钟。

什么是油腻?就是流不动了,像猪油一样凝固在那儿了。

满面油光、啤酒肚、驼背、溜肩、谢顶……是油腻中年男的真实写照。

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中国男人在形象自我管理的路上自暴自弃,一路放飞自我的呢?

第一,男权社会自大和狂妄的遗毒

其实,在自然界中,大多数是雄性更爱美。有美丽的羽毛并开屏的是雄孔雀;有长长的鬃毛威武雄壮的是雄狮;就连家养的鸡也是公鸡比母鸡更漂亮,歌声更嘹亮……

但到了人类世界里,就反过来了。

记得小时候看《太平天国》,有这样一个镜头:

定都天京后,权势熏天的东王杨秀清娶了女状元做小妾。两人要就寝上床,杨秀清催促女状元去洗澡。女状元洗干净出来:“你也去洗洗吧。”杨秀清一把搂过女状元:“你洗干净就行了。”

看看,就是这么狂妄。一副老子有权有地位就可以,至于干不干净,无所谓了。

虽然这是男女平等的时代。但那种男权社会狂妄的遗毒却依然还在,邋遢而不以为意的背后,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第二,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审美能力

正如前文所讲,由于社会对男人打扮这事儿的各种偏见,导致了男人从小缺乏这种审美的意识和能力。

现如今,有很多男人其实真想好好捯饬捯饬自己,但却不知从何着手。很多男人连基本的衣着得体都做不到,干脆乱搭一通,豹纹T恤、紧身皮裤再加大金链子,简直成了审美的灾难。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男人从小就缺乏 “美育”的培养。

“美育”是德国著名作家席勒提出的概念。也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孩子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追求美是人的本能,但审美却是一种能力。

中国男人尤其缺乏这种能力,让打扮自己成了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加上社会的偏见,让男人对打扮更非常排斥。所幸就破罐子破摔,一路放飞自我了。

会打扮男人,高一个段位

但事实上,现实从来不曾亏待一个会打扮的男人。一个干净、清爽、得体,衣着有品位的男人,无疑会更受欢迎。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有这么一个经典场景:

男主角史密斯穿着T恤和夹克,匆匆赶去证券公司面试。面试官问他:“如果有个人连衬衫都没穿,就跑来参加面试,你会怎么想?如果最后我还雇了这个人,你又会怎么想?”

史密斯回答:“那他穿的裤子一定十分考究。”

诚然史密斯的回答非常机智。

但也说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你的穿着、形象,会极大地影响他人对你的判断。

正如杨澜所说:“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这句话,对男人也同样实用。

面试、相亲、和朋友聚会、和客户谈判……在这些场合中,你的外表,会起到很大的决定作用。

网上曾经流传一个关于林肯面试的故事。他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

你的外表,很多时候真的就是你灵魂的模样。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面貌。

65岁的张双利,做了大半辈子的影视配角,如今凭着用心的穿衣搭配、独特的时尚触觉,被誉为“中国第一潮叔”。好衣服易得,好品味难求。张双利年过半百,再配上一身好衣品,更能突显他成熟稳重的男人魅力,也让他成就了事业的高峰。

82岁的王德顺,从70岁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腹肌。还曾光着膀子走时装周,一身结实的肌肉。耄耋之年,不少老人已是手脚发抖、弓腰驼背、走路带喘。而王德顺的身子骨仍然健硕硬朗,精神抖擞。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好运,成功的事业和健康的体魄,只属于那些肯认真对待自己的人。

包括外表。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过:“肉体是每个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应该好好保持它的强韧、美丽和清洁。”

愿你能用心对待自己的神殿,这样,里面供奉着的灵魂才更有吸引力。

张双利

◎本期编辑 ✎ 嘉荟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