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15日) 1985年1月15日,越军122团、149团、14团、876团和特工821团1营对145号阵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进攻。我1师1团2营在炮兵和友邻紧密协同下,顽强战斗,英勇抗击,前仆后继,挫败了敌人进攻,彻底粉碎了敌“堑壕延伸式”战法和企图“收复失地”阴谋,牢牢守住了阵地。此次战斗,共歼敌670名,重创敌821特工团1营和122团、149团,摧毁敌火炮10余门,电台10余部,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弹药物资。 一、地形特点 146号阵地位于清水西侧约800米处,其高程404米,成南北走向。该阵地为纯石质山,怪石嶙峋,山势险峻,南瞰黄罗,北扼那拉,东与清水相望,西与116号阵地隔沟相峙,是那拉地区防御门户。145号阵地为东西走向土质山梁,横卧146号阵地西侧,南北宽约15米,东西长约120米,犹如那拉门户一道门坎。142号阵地紧镶于146号阵地南侧,地势低洼,也为土质结构,表面无植被,与145号阵地基本同高,与146号阵地高差约为100米。146号阵地系我那拉地区防御体系第一道屏障和防御要点,145号、142号阵地与146号阵地唇齿相依,是敌炮击、偷袭和反扑重点部位。 二、敌我态势 越军自上年“7.12”反扑失败后,为挽回其败局,实施其“第三战役”计划,在清水地区集结重兵,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进攻准备,决心“收复失地”。 部署在我那拉方向的当面之敌,为越军313师14团、122团、266团及821特工团1营,与我形成对峙防御状态。敌防御前沿位于411高地、251高地、156高地一线。我防御前沿在169号阵地、227高地、142号高地一线。敌沿用“堑壕延伸式”战术向我贴近,在我防御前沿前挖壕构工,修筑屯兵工事。 经过5个月苦心经营,敌从清水方向向146号阵地东南侧延伸了2条长达2公里交通壕,距我阵地百米左右,从黄罗、411高地各有2条堑壕延伸至142号阵地南侧、西南侧和145号阵地西南侧哨位仅20米。另在164号阵地、156高地各有一条堑壕伸向我防御阵地翼侧168号、166号阵地前沿,与我阵地形成了犬牙交错之势。 1团2营配属3炮连迫击炮排,3机连2、8、9三个班,团工兵排9班,2团2炮连迫击炮排,师防化侦察6班1个组,担任团左翼营,在142、154、128号阵地组织防御。坚决扼守146、153、128号阵地诸要点,阻敌在那拉口子方向进攻。 三、组织战斗 1月12日,根据受领任务和当面敌情,2营召开了作战会议,传达了上级指示精神,认真分析了当面敌情。随后多次到各前沿阵地勘察地形,现地组织各连协同,进一步完善了防御作战方案,对防御部署进行了适当调整。 防御部署是: 4连配置在142号阵地、168号阵地、145号阵地地域,连指设在145号阵地。 6连配置在169号阵地、154号阵地、153号阵地地域,连指设在172号高地。 5连配置在149号阵地。 营迫击炮阵地分别设在头寨东南侧和里头寨西南侧,炮观设在148号阵地和146号阵地。 营指设在128号阵地。 为粉碎敌进攻企图,2营做了大量战前准备。 (一)、召开作战会议。向各连指挥员进一步传达战斗任务,提出战斗要求,明确分工和协同动作,要求各级、各阵地指挥员正确部署兵力,选择哨位,配置火器,发现情况要亲自观察,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及时上报,正确处置。 (二)、根据敌情地形,进一步落实防御作战中定人、定位、定火器、定任务、定协同、定保障的要求,具体制定各种情况的处置方案和保障措施。进行了阵地实兵演练,熟悉打法,着重提高指挥员分析、判断情况、处置问题的能力,以及分队在战斗各阶段协调一致的战斗动作。 (三)、抓紧时间构筑工事。2营接防前后,正遇敌持续炮击阶段,平均每天阵地落下各种口径炮弹300发以上,工事被毁程度达50--80%。142号阵地、145号阵地被毁达90%。针对工事严重被毁情况,全营利用敌炮击间隙构筑工事,共新构隐蔽工事70个,观察工事55个,射击工事90个,修筑交通壕1200米,对原有工事进行了加修加固,并设置地雷近千枚。 (四)、补充弹药、给养。为立足抗敌大规模的连续进攻,确保作战需要,营组织力量向前沿阵地运送弹药和食品,加大了物资储存量,手榴弹达20个基数以上,各种枪弹达7个基数以上,食品储存量增加了2--3日份,还完成了通信、医疗救护器材准备。 (五)、营属炮兵连和支援炮兵对防御地域的42个目标拟制了火力计划,区分射击任务,对所有目标进行了试射,求得了准确的射击诸元,拟制了步炮协同计划,步炮分队指挥员规定了有关步炮协同信号。
四、战斗经过 1月15日3时35分,敌开始使用各种口径火炮对2营各阵地进行有重点地猛烈炮击,各连除留观察值班人员外,全部进入工事待避,防敌炮火袭击。加强地面情况观察,做好抗敌大规模进攻一切准备,营属炮兵连做好射击准备。 4时15分,敌利用其炮击效果,以1个加强连兵力,在部分特工配合下,兵分三路同时向142号、145号阵地和146号阵地东南无名高地发起攻击。我坚守在142号阵地的5连2排,在副连长指挥下,待敌进至约20米时,以手榴弹和突然猛烈步机火力射击。坚守在145号阵地的4连5班,在通信联络中断情况下,代理排长边打边报告和先打后报告,以手榴弹、爆破筒和定向地雷大量杀伤冲击之敌。激战10分钟,敌首次攻击被我击退。 4时46分,敌又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以2个营兵力分数路向142号、145号阵地实施轮番攻击,其主力沿142号阵地南侧和西南侧向142号阵地攻击。我坚守分队以手中武器与敌激战,同时呼唤营属炮兵准确覆盖敌攻击队形。敌轮番冲击均未奏效。 5时05分,敌经过短时间部署调整,又以2个连兵力重点对142号、145号阵地发起了第3次攻击。战斗中,敌1个班兵力突破我142号阵地与145号阵地之间通道,4连请求营属炮兵向142号与145号阵地结合部行压制射击,支援步兵战斗。经激战,击退了敌第3次进攻。 5时30分,敌再次向142号阵地西北侧接近,又被我炮火击退。此时,5连6班与142号主阵地排指联络中断。敌向142号阵地西北侧接近的同时,以约2个排兵力直逼145号阵地南侧。坚守在142号阵地的5连6班主动以侧射火力打击敌人。全营采取“步抗炮围”战术手段,与敌反复争夺,击退了敌人第4次进攻。 6时45分,敌人炮火再次对142号、145号等阵地进行猛烈炮击。7时10分,敌炮火向我纵深延伸,同时以1个营兵力分别向142号、145号阵地及146号阵地东南无名高地发起攻击。此时,我142号、145号阵地战斗工事全部被毁。4、5连坚守分队利用残存工事和弹坑顽强抗击,经22分钟激战,因伤亡过大,后续梯队又被敌火力封锁,142号表面阵地被敌占领,5连2排被迫转入坑道抗击敌人。我炮火覆盖了142号表面阵地,营属炮兵对142号阵地南侧、西侧50米一线进行拦阻射击,阻敌后续梯队进入。 此时,敌小股兵力已经突破了145号阵地西侧防线,占领了我3、4、5、6号哨位,4连2排及配属人员已伤亡14人,剩余人员在代理排长指挥下,与敌展开肉搏,坚决阻敌扩张。营得知此情况后,即令营属炮兵对145号阵地西侧、西南侧射击,同时令4连副连长在145号阵地组织阵地内兵力反击占领3、4、5、6号哨位之敌,在上级炮火和146号阵地重机枪火力掩护下,8时0分夺回已失阵地。 7时38分,2团6连(配属1团)1个班(配置在148号阵地)到4连连指报到,配合142号阵地坚守人员反冲击。8时0分,该班进至142号阵地与145号阵地接合部时,遭敌火力猛烈射击,亡5人,前进受阻。 此时,在142号阵地坚守坑道的5连2排11人,在排长带领下兵分三路,分别向2、3、5号哨位和142号阵地西北侧及8、7、6号哨位反冲击,刚进入堑壕时与沿壕扩张之敌遭遇,2排先敌开火,在壕内与敌激战15分钟,夺回了2、3、8号哨位,与敌形成对峙,排长负伤。 8时27分,142号阵地人员再次出洞反冲击,因遭敌火力猛烈封锁,被迫退回坑道。 此时,配属4连的82无座力炮班和5连6班,分别发射3发82无座力炮弹和进行107火箭弹简便射击,摧毁了142号至145号阵地结合部石缝内敌火力点。 9时13分,2团6连副连长带领5、8班和1个重机班,迅速赶赴146号阵地北侧无名高地准备对142号阵地实施反冲击,9时48分该连副连长到4连连指报到。 10时08分2团6连2个班进至142号阵地与145号阵地接合部时,遭敌140号阵地机枪和411高地直射火炮猛烈压制,伤亡较大,副连长梁元信和排长陈细荣牺牲,反冲击再次失利。 11时02分,占领表面阵地之敌再次向我142号阵地坑道口逼进,因遭我炮火打击未能奏效。 13时50分至15时17分,我增援分队与阵地坚守分队又组织了两次反冲击,因遭敌火力的疯狂射击,均未奏效。 15时30分,82无座力炮排排长和班长,在火力掩护下用82无座力炮对封锁我反冲击道路的142号阵地与145号阵地接合部大石洞之敌火力点发射2发炮弹,将该火力点摧毁。 16时05分,营再次具体研究了反冲击方案,向参加反冲击的分队(2团8连1、3班19人和1团6连6班8人)明确了任务。同时令146号阵地以火力控制142号表面阵地之敌,营属迫击炮继续对142号表面阵地行压制射击,请求上级炮火拦阻敌后续梯队,并对411高地和敌炮兵阵地行压制射击,敌后续梯队慑于我炮火威胁,增援未能得逞。 18时30分,2团8连1、3班和1团6连对142表面阵地再次进行了反击,在炮火支援和142号阵地坚守分队配合下,与敌反复争夺,经30分钟壕内激战,全歼了占领表面阵地之敌,19时0分夺回表面阵地,恢复了原防御态势。 五、主要经验教训 (一)、周密计划,充分准备。一是根据敌情变化,不断修改完善防御预案,做到敌情、任务、协同方案三明确。二是根据上级指示对兵力部署、火力配系进行了适当调整,将预备队靠前配置,增强防御的预备力量。在146号阵地地区防御前沿,增大了40火、60迫、82迫、82无座力炮等近距离火力密度。三是抓紧构筑工事,补充弹药给养,加大各类战斗物资的储备量。四是组织预备队(增援分队)干部、骨干勘察地形,熟悉路线。 (二)、充分利用战场信息,掌握战斗主动权。2营坚持每天收集各观察点的情况,及时发现敌活动征候和炮击规律,结合上级敌情通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准确地判定15日敌将进攻146号阵地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避免了被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三)、步炮密切协同,发挥整体威力。此次防御战斗,在步炮协同上采取了“大炮截尾、小炮斩腰、步兵出击”战术,给敌以大量杀伤。在142号阵地表面阵地失守后,团营迫击炮多次覆盖该阵地,大炮对敌后续梯队进行了不间断的拦阻和监视射击,步兵分队利用炮火效果,夺回了表面阵地。 (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此次抗敌进攻时间长,战斗艰苦激烈,指战员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打退了敌多次营规模的轮番攻击。战斗中,142号阵地、145号阵地一度只剩几个人,仍然顽强坚守与敌肉搏,誓与阵地共存亡。4连5班长汪东州在抗击敌人6次攻击后,被炮火震昏,苏醒后立即对阵地搜索,将1名突入之敌击毙。军侦察连副班长方外元,与敌格斗时两处负伤牺牲时仍压在敌人身上。 此次战斗,也暴露了几个问题:一是工事不够坚固,抗力弱,遭敌猛烈炮击,战斗工事被毁70—80%,掩蔽工事被毁15%,增大了伤亡。二是团、营、连没有预备队,兵力少,增援分队建制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战指挥和协同动作。三是反冲击时机掌握不好。142号部分表面阵地被敌占领后,基层指挥员夺回阵地心切,不顾敌火力封锁急于实施兵力反击,致使反冲击3次受挫。  步兵第一团二营146号阵地地区防御战斗经过图 我步兵第一团二营是一个战斗模范营,该营1939年1月28日由冀中地区抗日游击大队改编组建,时为120师独3支队7团2营。1940年11月改编为120师358旅8团2营。1945年8月改编为晋绥野战军358旅8团2营。1946年11月改编为晋绥军区1纵队358旅8团2营。1947年9月改编为西北野战军1纵队358旅714团2营。1949年2月改编为1军1师1团2营。1998年11月与1师1团3营合编为1师1团2营。 1948年2月宜川战役中,该营担任主攻,奉命攻打瓦子街南山。全营官兵发扬我军勇猛顽强、灵活机动的战斗作风,向敌纵深阵地攻击,兵分三路并肩猛攻,与敌展开了肉搏战,击退了敌整编53旅159团、整编61旅,迅速攻占了2号高地。敌乘我立足未稳之际,集中所有兵力火力,拼命向我反扑。全营在8小时内击退敌30余次进攻,最后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全歼该敌。1951年4月13日,1军第二届英模代表大会授予该营“战斗模范营”称号,时为1军1师1团2营。 1984年12月9日,该营奉命担任老山地区那拉方向和662.6高地防御任务。全营坚决贯彻军委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发扬传统的“硬骨头”作风,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参加“12.21”、“1.15”抗反击作战和“3.8”出击拔点作战,粉碎了敌从班排至营团规模偷袭和反扑37次,攻占了138号高地和负4号高地。全营歼敌1217名;摧毁敌观察哨所、隐蔽部22个,火力点36个,各种火炮9门,重(高)机枪9挺;缴获60炮2门,单兵火箭、40火箭筒13具,各种**47(挺)支,电台10余部、电话单机2部,枪炮弹4.5万余发和一批军用物资,为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做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6月10日,昆明军区给该营记集体一等功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