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3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6-24

痉湿病脉证第二/湿病/治法/外湿 正治法

   现在看第18条,
《金匮要略》“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
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这一条是论外湿的正治法,即“微汗法”。

“风湿相搏”- 这说的是病因,风邪和湿邪相合了,侵犯欲肌肉、关节。

   尤其是,
“一身尽疼痛”- 全身都疼痛,这个尽字是个范围副词,是指肌肉、关节哪哪都
疼痛。这是是因为风湿犯表,侵犯在肌肉、关节。疼痛的原因,作为湿为阴邪,它肯定要阻遏阳气,或是使阳气不通,因此“不通则痛”。这个“一身尽疼痛”,是湿病主要症状。

   所以,这个条文里首先点出了病因:“风湿相博”,然后点出了主症:“一身尽疼痛”。我特别对“尽”字作为范围副词,来强调造成的表郁,这是主症。

   第三句话,
“法当汗出而解”- 这是说治法,肯定是应该用汗法,而且是用肯定词,肯定语
气说的。

   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我用了汗法了,结果这个病没有好,什么原因?提出
这么一个问题,这个结构上非常清晰。

   随即回答了,影响汗法疗效的两个因素:
*“值天阴雨不止”- 一个因素是气候因素,这是指连雨天,雨下个没完,尤其是南方的梅雨季节。连雨天,多雨的季节,说明外界的环境因素出现了外湿偏盛,外湿偏盛对于关节、肌肉间的湿邪,不利于宣泄。
   一个很普通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说,下雨天我们洗干净的衣服,尽管用甩干机甩干了,但是要比放到太阳底下晾晒的衣服干的慢,这就是因为环境的湿度太大了,不利于水分蒸发,同理这样的环境也不利于湿邪的宣散,或者叫宣泄。所以气候是影响汗法疗效的一个因素。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 另一个因素是汗不得法,这里用了大汗法。

“但风气去,湿气在”- 大汗法的第一个弊端是“风邪是被驱除了,但湿邪留下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要从中医的基础理论来说明,风邪和湿邪的属性是不一样的。讲“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时我讲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风邪属于阳邪,属于大邪,它就容易表散出去。湿邪为浊邪,其性重浊,粘滞,不容易速去,不是说一下子就可以祛除了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明,就像原来我们要吃米,用簸箕簸一簸,就是把米放到簸箕里颠,什么最容易被簸出去呢?就是那个稻米的空壳和瘪稻米,轻飘的东西。剩下的米我们还得用它呀。现在不是这样,湿邪决不能让它存留,要说用上法,最好要让风、湿俱去,我觉得就是因为风邪和湿邪的属性不同,在治法上,同一个方剂里面,你要考虑,既要让风邪骤去,就是迅速的宣散出去,又要湿邪不能存留。

   大汗法的第二个弊端,大汗出,阳气大泄,至少汗出多了,伤阴液,重了的话,本来阴邪就容易伤人阳气,你再令大汗出,更易伤阳,甚则亡阳,所以,一定要考虑,对伤阴,甚至亡阳的问题,必须要注意回避。

   我们说“正治法”,外湿的正治法,用汗法是毫无疑问,怎么能使这个发汗法保证,风湿俱去呢?下面他回答了。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 还是要发其汗的。

“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微微似欲出汗” - 现在我要说这个“微汗法”的问题,其中“似欲出汗”,这个在《伤寒论 》里面讲桂枝汤的时候,方后注,里涉及到这个问题了。
   这个“似”在这当什么讲?似乎、好像是吗?你说这个汗,又象是出又没有出来那叫汗法吗?那就不叫汗,不能称其为微汗。

   所以这个地方这个“似”字,应该当什么讲呢?“子嗣”的“嗣”,比方说为了传宗结代,嗣子。所以这个地方,实际上是指连续不断地意思。

   笔记者注:似,(7) 继承  是以似之。—《诗·小雅·裳裳者华》  似续妣祖。—《诗·小雅·斯干》)。

   也就是说这个汗,不能是大汗,大汗是汗不得法有弊端,现在肯定要发汗,但是不能大汗,要连续不断的小汗。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伤寒论》中,桂枝汤法,它到底怎么说的,说“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这是桂枝汤能够法的要求,这是最好的发汗法。“不可令如水流漓”,即不能象水那样哗哗的淌,那样就会既伤阴又亡阳,是不行的。

   我想需要微汗法的地方不仅是对于桂枝汤法是这样要求的,就是麻黄汤这样的发汗峻剂,也不可发汗如水流漓,一定是微汗法,

第一,这是汗法的基本原则,不单是对风湿病、外湿病的要求,就是麻黄汤的那种发汗峻剂,整个,仲景对汗法,因为他时时顾护阳气,以及对阴津的保护,所以汗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微汗。

第二,微汗,使指服用发汗剂以后的汗出程度,并不是指的药力,比方说,《伤寒论》中,太阳伤寒证,它都无汗,还在恶寒,那样的一个表实证,你不用麻黄汤,用桂枝汤,能解决问题吗?它必须得用麻黄汤,而不能用桂枝汤,你不能说用了麻黄汤,它就不是微汗法,我刚才已经把原则说清楚了,所以我再重复一遍,只能说它是一个发汗的程度问题,而不是药力。
   “有是证,便用是药”,该用麻黄汤的时候,就用麻黄汤,现在我们说微汗法,就要针对湿病的证治,我们按照张仲景的法则来讲。看他又例举了那些方药。

第三,我要说的就是,汗法制得法的关键,汗止要得法,关键要在方法里面,请大家看麻黄加术汤,方后注说,“覆取微似汗”,不仅喝了汤药,服药有你得盖好被子,你本来就再受着湿邪,兼挟风寒,你别再因为发汗,再受外邪,所以盖上被,使他微微的、连续不断地出小汗。方后注,全是这样要求的,包括防己黄芪汤,对于表虚的情况,他也说让你把被子盖好,然后微汗。

   总之,正确的微汗法的要求:

1.在出汗的方法上,要“温覆”,这都是在方后注里面体现的,让你把被子盖好。

2.根据《伤寒论》所举的桂枝汤法,汗出的范围,要“遍身漐漐汗出”,遍身,包括了手足,特别是在关节上,我们把这汗得出好,遍身汗出,手足俱周。

3.关于汗出的时间,桂枝汤法里说了,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这就更说明你不能发汗如水流漓。潮乎乎的即可。

4.汗出的程度,“微微似欲出汗”。这是微微的小汗,连续不断地出来,得出来,而且让它遍及周身,手足俱周。

   下面要讨论,我们遵照“微发其汗”的方法,为什么就能保证“风湿俱去”呢

   看第29页,这引用尤在泾《心典》的话说,“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湿邪为阴邪,靠什么来推动它呢?一定要靠阳气,我刚才讲大汗法,使阳气大泄,咱就别让它阳气大泄,而让它缓缓地流行于肌肉、关节之间,而且这种阳气要“内蒸而不骤泄”,使湿邪无地以容。微汗法就能达到这样的作用,凡是湿邪停留的地方,阳气都能够到达,推动它慢慢地宣泄出来,这是尤在泾的理解。

   下面看张虚谷的《本旨》的说法“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和其经络,是阴阳表里之气周流,则其内湿,随着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湿... ... 。”
   “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 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微发其汗”不管是汗法,还是利小便法,是给湿邪以出路,但是最终你是要通其阳气,振奋其阳气,因为他素体上就有阳气不足,不通的问题,所以,“必通其阳气,调其营卫”,为什么要调其营卫?湿邪不管是和风邪相合,还是和寒邪相合,它侵犯的部位是肌肉、关节、体表,所以它影响了营卫的功能,一个是邪阻,影响营卫的功能,反过来说,营卫若不和,它又容易招致外邪,所以,一个是要通其阳气,第二要调其营卫。
​  
“和其经络,是阴阳表里之气周流,则其内湿,随着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湿... ... 。”剩下的自己看。

   大家是不是理解了我所引用的这两段话,概括起来说,“微汗法”,他就是能够保证阳气内蒸,而不骤泄,阳气在肌肉、关节之间,包括肌腠,充满流行,使湿邪无地以容,然后让它在阳气的推动下慢慢地得以宣泄出去。 这样才能够营卫通畅,阳气也被通畅。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所以它这里也是通畅气血,同时也通畅津液,令湿邪和风邪,尽管他们性质上不一样,让它随之而解。

   你说风湿病难不难治,在东北地区,它可是多发病、常见病,临床治疗有的确实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个法则真就是有效,就怕病久缠绵,今天西药,明天中药,今天找这个大夫,明天找那个大夫,另外自己也不注意加以护理。我们说过“要随其所得,”你怎么护理呀,他就怕湿,怕寒凉,那你就得保护,给他以温热。
   这是常见病多发病,时间关系就不多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