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从龙 | 吾乡的元宵

 芸斋窗下 2018-06-24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元宵。写完以后,已然是另一天了。按照故乡的习俗,过完元宵,年就真正的过完了。然而于我,粗粗算来,远离故乡的元宵,竟然已达十年之久了。而记忆中孩提时代的那种元宵,更为久远。

更惆怅和失落的是,这一切,或许永远也不可能再重现了。今天我仅仅能做的,就是把它们写下来。

吾乡灵台,西连丝路,东望长安,旧称阴密、密须或鹑觚。据说远在三代之时,此地便以“密须”称之,后在商武丁王时期被正式赐封为密须国。商衰,姬昌兴,兵出四野,九合天下,密须国君乘机攻击邻邦阮、共二国,意欲吞并,两国向姬昌求助,遂有文王伐密一役,终致密须国破家亡。《诗经·大雅·皇矣》有“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之句,说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

吾国虽灭,但几千年来,当地土著,仍自称其为“密人”或“密国”,以示对自我身份的强调。甲午仲夏,我曾嘱友人少堂兄刊一藏书印:“密须后人”。从内心里,我深深地敬仰这片土地上那些“敢距大邦”彪悍而刚烈的先民。

生我养我的地方在灵台以西一个叫什(音shi)字塬的地方。“塬”,顾名思义就是四边陡峭中间平坦宽阔的高台。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地形?据说,都是拜几百万年以来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风沙侵蚀所赐,听起来蛮骇人,实际上,这里是密国境内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方。平坦,利于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好养活人。宽阔,造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你来我往,不似山坳里,出个门,都要七拐八拐,费劲得很。

这样的“优越”也只是对于工业时代及当下生活而言,古时并非如此。以居住来说,过去的人,大多都住在山坳或沟壑中,背风掘窑,冬暖夏凉,舒服得很。有人或许要问,放着平坦的广阔台地不去居住,为什么要住在山旮旯里?这或是因为山势有险可据,而台地则不具备这一优势,一旦发生兵乱,居住在台地平原上,无所屏障,很容易遭到兵火洗劫。这一点,并非凭空臆想,据成书于顺治十五年(1658)的《灵台县志》记载,明清易代之际,“闯贼”李自成在陕西造反,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关陇一代贼匪蜂起,人民频遭屠戮。密国在这次劫难中也未幸免,到顺治九年(1652)年,福建龙溪人黄居中就任灵台知县时,全县仅有610户人。为了保护仅存的人口和生产力,他专门颁布法令,敦请密人“借山而居”,村邻互保,防止流寇作乱。

然而,到我出生及长成时,借山而居、背风掘窑的传统却发生了质的变化。我的曾祖那一代人,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仍是在深深的山坳里,就近崖边,打一孔窑洞,外面围个院墙,便是一个家了。到祖父时,则稍稍地向高处挪了挪,这意味着,他们的家,距离“塬”近了很多。再到父亲时,已经迁移至“塬边”上了,虽然那时候我们还是住在窑洞里,但只要出了门,拐个弯,上个坡,就是一望无际的塬。那阵子,搬到塬上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十岁那一年,父亲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在我家窑洞的“头顶”上,盖了三面青砖红瓦的大房子。我从此离开了窑洞,上了塬。

可在心底里,我特别地留恋“塬边”窑洞的日子。那时候,一个庄户里,每家人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好也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父亲茶余饭后抱怨最多的,就是大队里工分值太低,一年到头也分不到几个钱,苦日子一眼望不到边。在这种环境里,生活如同白开水,并没有什么花样。更不像现在,今天过那个节,明天过这个节,顿顿吃肉,天天过年,滋润得很。那时根本没有这些,唯一能加个营养餐有点意外的,就是过年了。而对七八岁的我来说,比过年更有趣的,当属元宵。

“元宵”是官话,密人对这个节日,很直接,就叫“正月十五”。按照风俗,正月初二到初六是串亲戚拜大年的日子,到了初七人日,所有的人都要回到自己家里,不许在亲戚家留宿。尤其是出嫁的媳妇,这一日,必须回到婆家,与丈夫厮守,否则,便是大不敬。是夜,爆竹禁绝,家家户户点灯,即使没有住人或者看管牲畜的窑洞里都要点灯,长明不灭,小孩子更是不许到处乱跑,得乖乖待在父母身旁。之所以这样,据说这一夜逝去的祖先要回魂,来看看人间的亲人们。因此,要给他们亮灯,免得他们迷路。小时候,我觉得这一幕非常神秘。唯一遗憾地是,我从未见到过我的祖先。

人日之后,新年的第一个集市来了。什字塬上,逢双开市,这约定俗成,至今未变。而从初八到十四,一共四个集,皆是为正月十五做准备的。对我而言,这是绝对不能缺席的日子,因为我要买到最重要的两样东西:灯笼和烟花。

灯笼、灯会、灯谜,大概是汉民族集体的节日传统,但我小的时候,却只有灯笼,而没有见过后二种。就灯笼来说,我记忆最深的有两种,一种是生肖灯笼,比如说今年是鸡年,则灯笼上的图案就会是一只雄赳赳的打鸣鸡,形状各有不同,有的是六面菱形的,灯骨用竹子做成,外面用白纸粘糊而成,再绘以图案。有的是圆形,同样用竹子做骨,比较简单。那图案,据说是先刻在萝卜上,再刷上红蓝各种墨水,印上去的。现在有个说法叫“萝卜章”,我想很可能就是这样来的。还有一种是可以折叠的灯笼,一般用描红纸制成,有的可以叠成一个圆形,自上而下打开,上大下小,宛如少女婀娜的腰姿,灯身上绘有人物、花鸟等图案,或者什么都没有,最下面还有一圈灯穗;还有一种,从灯口打开,把灯肚子吹大,张开后就像是切成瓣儿的西瓜,红彤彤,圆滚滚。每只灯笼,都会配备一把十支的小蜡烛,一般情况下,父亲每年都会给我买两到三只灯笼,生肖灯两个,叠灯一个。有时候,舅舅或姑姑还会送给我另外的,样子也是八九不离十。

烟花中我最中意的是冲天炮,密人管这种东西叫“起火”。和一般的鞭炮相比,“起火”最大的特点是能像火箭一样直冲而上,在空中炸响,燃放的时候需要一手轻轻捏着炮体,用香头点燃引线,瞬间就会有一股力量自手中冲脱而出。放“起火”比放鞭炮难度大多了,而且还危险,因此,谁要想证明自己胆子大,或是“长大了”,那必然是要在正月十五晚上当着大家的面独自放“起火”了。我印象中,六七岁时,都是父亲给我放“起火”,我在一旁看着玩。有一年,他买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起火”,不仅能上天,而且还能发出一声清爽的口哨声。毫无疑问,它成了我们在正月十五里的新宠。

除了“起火”,还有摇花,密人称为“眼前花花”,一根铁签子或竹签子上包上火药,点燃后随意摇曳晃动,就会金星四溅,煞是好看,三四岁的稚儿特别喜欢。还有一种十响或二十响的小礼花,也是我每年必定会有的,母亲管它叫“天女散花”。形似一根指头粗细的竹竿,举在空中,点燃后一发发的火药接连冲上去,炸成五颜六色的小花。我其实对这种小礼花并没有什么兴趣,觉得它单调得很,完全没有“起火”好玩,但母亲每年都要买给我,并且特别跟我说,她刚刚结婚的那一年,父亲在正月十五时给她买过“天女散花”。我那时候并不知道她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才明白,“天女散花”是母亲看过的最美丽的烟花。

灯笼、“起火”都齐了,剩下的就是等待黑夜的来临。但这黑夜,却还不属于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或者十三,因为小孩子过节心切,根本等不到正月十五的夜色,闹元宵,便提早地开始了。先是在一根竹棍上绑好绳子,另一端拴在灯笼的提手上,再将蜡烛点亮,牢牢地粘到底座上,便可以去找小伙伴们玩了。通常情况下,一家一家地串门,一会儿工夫,聚起的伙伴就有十个。这时候,“起火”、鞭炮、擦炮、摔炮、蝴蝶、“眼前花花”互相交换,百花齐发,喧嚣无比。

看似热闹,却最容易出岔子。因为放花的时候,灯笼要搁到一边或交由别的小伙伴代管,稍不注意,或者是躲避火星,或者是追逐嬉戏,晃翻了灯罩内的蜡烛,瞬息之间,一只灯笼就会被烧出个大窟窿来,扑灭不及,还可能烧的只剩下一团灰烬。对于我们而言,这是特别不能接受的事情,因为很多家里,孩子多,每人仅有一只灯笼,一旦烧掉,就再也没有了。而对大人来说,正月十五前烧灯笼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有一年,我便因为不小心踩到冰茬上,摔倒后打翻了一只生肖灯,烧了个净光,被父亲狠狠地骂了一通。

正月十五终于来了。这一天,除了可以沾点“腥气儿”,家家户户必定要做的美食,便是凉粉。这习俗,从何而来,有何意义,我至今都没有找到答案。元宵前后,时节仍属寒冬末尾,有时遇到大雪,更是酷冷无常,而凉粉属于“冷盘”,吃一口下去,牙齿都会冰得打哆嗦,二者相顾,可以算是寒上又寒了。但密人对此似乎早就习以为常,年年的元宵集市上,除了灯笼、烟花大卖外,另一种走俏的东西,便是制作凉粉的粉面。而现在流行的汤圆,那个时候,却似乎从未见过。

金乌西沉,明月升起,家家户户的孩子点亮灯笼,拿上“起火”,元宵里最热闹的“看花”便开始了。每个村庄里,谁家会在这一晚燃放大型礼花,人人早就心里有底了——必定是村子里生活相对富裕的人家。因此,天一抹黑,我们便迅速撺掇起来,向这户人家走去。而主人也知道今晚会有很多人前来看花,所以早早地开了大门和路灯,收拾停当,等候大家的光临。除了小孩子,还有很多老少爷们,家庭主妇,满满当当地围起半个院子,交头接耳,道长问短,仿若赶集一般。

终于要放花了。一发又一发的火药射向空中,开出各种绚烂而夺目的烟花,人群中不住发出阵阵赞叹。这赞叹,不仅有对主人丰裕生活的羡慕,也有对未来日头的憧憬,总之,这是密人最淳朴的情感流露,是一个村庄里最动人的和睦时刻。这时候,忽然传来一阵呱呱的哭声,人们寻着声音看去,原来是一个身板孱弱的小家伙不小心把灯笼烧掉了。他原本想用着委屈甚至带着恐惧的哭声求得人们的一点同情,没想到等大家明白过来后,不仅不予以同情,还更加欢快地笑了起来,有的甚至说:“瓜娃儿,今晚上就是要烧灯笼呀。”继而,又是一阵欢笑。调皮的孩子,受到这句话的鼓励,竟然偷偷地用火柴去点同伴们的灯笼。一时间,场面上孩子的打闹声、人们的欢笑声,花炮的爆破声,四野里受惊的家犬的狂吠声,回荡在庄户的上空,宛如天宫里的一场彻夜不散的盛会。

这一夜是怎样结束的?我现在一点都想不起来了。只是记得,元宵夜里,我们的足迹,踏遍了村庄里的每户人家,看遍了世上最灿烂的烟花。一觉醒来时,已是正月十六了。(2017-2-12夜)

犒赏请长按以下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