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逸良:“精金百炼”书舍香

 老鄧子 2018-06-24

【本文刊于《长沙晚报》橘洲 ·湖湘文苑版】



       在脑海中搭起一座陌生的城市,往往需要些许时日,几日寻访看到的,只称得上一些零散的片段,但这并不妨碍我从细微之处去探摸一座城市的文化角落。

  我对望城所知不多,倒是微信中有个好友“金炼书舍”,他是望城人。我对“金炼”君的了解,仅限于他喜好收藏签名本,其中貌似还有拙作。望城之行前,特地与“金炼”君打招呼,准备去他的“金炼书舍”看看。后来偶然翻起散碎的日常笔记,发现其中一页记着“金炼”君的本名——焦广。 

  车疾驰,跨过湘江,四周始有丘陵出现,虽然天空阴沉,酝酿着一场雨,却依旧掩盖不住“湘土”那喷薄的红与烈。不由得想起罗尔纯油画中那湖南老家的红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不一会儿,视线从平阔的城中大道转向桥驿镇白石村的蜿蜒小道,植被与屋舍渐多,也见到在农田里耕作的老者,忽一转弯,由暗转明,“金炼书舍”出现在眼前。

  三层小楼,欧式雕花与廊柱,“金炼书舍”与周围的屋舍相比,确实与众不同。装着近四万册书, 不仅是一座私人藏书楼,还是一座对公众开放的民办公益图书馆。

  私人藏书达到四万册的规模,已是相当不易了。这些藏书就像他的老朋友,无论时下的它们是什么模样,新还是旧、残还是整、有用还是没用、久未翻开抑或反复阅读,都是自己一路走来的记忆与见证。纵然书可以遗失,记忆却不能抹去。

  既然“藏书”,重在“藏”上。一个“藏”字,既可以用来彰显一本书的稀有程度,又可以用来描述不少藏书人的所思所想——很多书应该秘不示人、概不外借,只求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恰恰焦广敞开了家门,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这需要机缘,需要一颗乐于分享的心。当焦广的书舍获得“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的荣誉称号时,有朋友向他提出建议:何不将自己的一部分藏书拿出来,让周围的乡亲都到这里来看看?考虑再三,焦广把“金炼书舍”一层的两间屋腾出来,置备一般图书室都有的“标配”图书,周围的乡亲可以来这里随时借阅。他还正盘算着将旁边一间车库改成阅览室,在这里会摆放桌椅,有更好的阅读空间。

  那是老图书室才有的味道,走进一楼阅览室时,一股扑面而来的气息,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嗅觉记忆。每到周末,附近镇子里的孩子们就会来到“金炼书舍”,靠着书架席地而坐,拿起一本书,一看就是很久。上到三楼,感受到的则是满满的“湖湘味道”:一整套“湖湘文库”排满四个书架,凝于纸上的湖湘文化演进史,蔚为壮观;而由于“湖湘文库”在编纂出版过程中曾有过很多不同版本,焦广的书舍都尽己所能收集起来,自己编号、录入、存档,又摆了三个多书架。近十年密集穿梭于长沙各个旧书市场与旧书店,使他收集到了清末笠云芳圃和尚《听香禅室诗集》、丁取忠《白芙堂算学丛书》等不少与长沙、与望城有关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典籍。

  晴天耕耘,雨天读书。酝酿已久的雨终于落下,让浓浓的绿意变得有些模糊。微微的雨声,为书香平添了几分温润。临窗而坐,清茶一盏,与焦广闲聊。

  从中学老师到纪检干部,从囊中羞涩到不计成本,从盲目跟风到理性抉择,焦广和很多爱书人一样,经历了种种曲折。而伴随年龄与见识的增长,焦广自己也逐渐发现了系统整理望城本地文化的重要与紧迫。纷繁芜杂的史料中,留存着大量与望城有关的人和事,这需要有心人的不断搜集与研究,把这些细碎而零散的片段拼接起来,进而展现更多望城的历史,工程虽艰巨,却是功德无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书香漫溢自有诗书传家,受到焦广爱书的影响,焦广的儿子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精金百炼良骥千里,黄河九曲泰华三峰”——焦广向我解释了“金炼”一名的由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其实都需要“百炼”,用时间的磨洗来去粗取精。文化总在递进演替中前行,一座城市也在前行的匆匆脚步中逐渐意识到历史的珍贵。在焦广以及“金炼书舍”的带动和影响下,如今的望城已有了三四家民办公益图书馆,“书香望城读书会”也已吸纳了百余位会员加入,一缕书香正在望城飘荡。



-  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