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即便是顽石也在微观世界中无时不刻地变化着。物质的“寿命”期并不取决于组合成其的基本粒子,而取决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物质的“寿命”有多长?完全根据不同的物质结构、特性、所处环境等各种综合因素而定,即使是同类物质,存在期也不完全一致。 基本粒子能够存在多久?那要看指的是什么具体粒子,有些粒子的衰变期只有几微秒,有些则能长达几千万年。 物质的“寿命”并不是整体从有到无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其“寿命”期间,就一直处于不断的粒子和能量交换过程中。一阵风吹过,都会带走石头上的N多个原子,水滴落在石头上,都会冲走N多个原子。 每一种物质的“寿命”还要依据定义不同而区分。比如人的寿命,从死亡的那一刻结束,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活性丧失而定义。尸体作为一个具体存在,仍然有着物质的整体性。每一种器官又各自有着其存在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是分层级的,在每一个层级的整体性被瓦解的过程中,都有着粒子与能量的交换。而且每一种粒子存在期不一样,能量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寿命”最长的基本粒子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宇宙的寿命?应该不能。 虽然由于人类能力有限,还不能够说已发现的粒子就是宇宙所有的粒子,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的最小单位也仍然可以细分,重新定义。 但是宇宙的寿命不是由一类衰变期最长的基本粒子撑起来的,而是在物质与能量转换过程中,生生不息。宇宙的奥秘(包括起源、存在期)还有待人类不断的探索。 |
|
来自: 成靖 > 《医学探讨/新发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