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楠 | 皇上叫外卖,会点什么菜

 cat1208 2018-06-24


本       文       约      37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皇上叫外卖,爱点什么菜 来自搜历史 13:14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这几年,我们手机上出现率最高的词,恐怕少不了“外卖”二字。随时随地,只要花点钱,就能有美味的食物由外卖小哥送到我们面前。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当年皇帝们的生活吗?

说起来,皇帝们当年主要吃的还是御膳房做的饭菜,相当于吃自己家里做的食物。不过呢,有些皇帝嫌自己的御厨做的饭不好,也会要求京城里的酒楼提供送餐服务,而这也就是外卖。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讲皇帝们吃外卖的故事。


外卖起源于唐,兴盛于宋。

唐朝时期,每逢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节的时候,在长安和洛阳,都会有满街的花灯。唐朝皇帝规定,正月十五、十六和十七三天可以自由赏灯,而不必宵禁(晚上八点关门闭户)。所以人们往往会在这几天的时间里去通宵赏灯,饭馆和酒肆也会借着这几天拼命招揽顾客,店内店外都会摆满吃饭的桌子,就如同今天的大排档一样。一些重要的客人更可以提前预定包间、预定酒席。甚至一些达官贵人可以让酒店将酒席拿到自己家里来。没错,这就是外卖的前身。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出现的食盒

虽然有了外卖服务,不过呢,唐高宗、武则天等人并不赞成吃外卖,并且也不许官员们吃外卖。他们觉得吃外卖就如同打野食(叫妓女),有失官员们体统,而且他们认为吃外卖会给想刺杀者以将毒放入菜肴的机会。所以,唐高宗特意为早朝的官员们准备了工作餐,可工作餐的质量也可想而知了。没错,什么也挡不住吃货们的心。

武则天在位时有个人叫做张衡之,他是一名四品官员。据说,武则天看他尽职尽责,本准备将其升为三品官。可就在这时,他犯了忌讳。有一天下早朝,张衡之感觉有些饿,由于他很爱吃蒸饼,就买了个蒸饼的外卖吃。蒸饼是什么呢?唐朝以前,人们将笼屉里蒸的面食都叫蒸饼。唐朝后,专指笼屉里蒸的、带馅的馒头。简单来说就是包子或馅饼。

这本来就是个小事,可是有人看到后上报给了武则天,小事就成陡然了大事。武则天认为这是对自己三令五申的政令的粗暴践踏,所以下令:“张衡之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结果因为一个蒸饼给流放了,眼看就要到手的三品官帽有人就此告吹,真是为了外卖丢官空前绝后第一人了。

唐玄宗时期,大臣们吃外卖不再被禁止。这是因为唐玄宗当太子的时候,偶尔也会去吃外卖。只是当上皇帝以后,为了显示自己与他人不同,才不再吃外卖。唐玄宗便睁一眼闭一眼,不再硬性要求臣下不能吃外卖。

后来,唐玄宗因为杨贵妃爱吃荔枝,点了个荔枝的外卖。外卖的内容是从岭南运荔枝来长安,而且限期半月之内。为了这份外卖,唐玄宗付出了天价的运费,足足有近万两银子,也就是今天数十万元人民币。

一骑红尘妃子笑,也许是史上最贵外卖配送费

安史之乱时候,唐玄宗西逃,在路上饥渴难耐,想吃东西。宰相杨国忠见状,立刻去买了外卖的胡饼(有羊肉馅的烤馕),进献给唐玄宗吃。平定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授意,宫内可以食用外卖的胡饼。因此胡饼也成了最早打破禁忌的皇帝可以食用的外卖。在《新唐书·舆服志》也记载说:“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既然皇帝允许了,下面的人也就开始大肆吃外卖了。据说,唐玄宗的儿子和孙子,也就是唐肃宗和唐代宗时期,每逢官员升迁,升迁官员都要请客吃饭。不过呢,请来吃饭的往往是有名望者,不便于去饭馆酒肆吃,官员们便索性叫起了外卖。那时候,一些比较大的馆子,甚至能接二三百人的宴席,当天预订当天就能吃到,真是太方便了。

宋朝,宵禁制度被取消。夜生活也就丰富多彩了起来,瓦舍勾栏酒肆青楼,各种娱乐场所应有尽有。

娱乐场所多了,自然人们对吃的需求也就多了起来。为了迎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饭馆的经营者们也绞尽脑汁地迎合大家的需要。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就是说,稍微有点家底的,可以天天下馆子,家里连蔬菜都没有储备。

平民爱吃外卖,当然皇帝也不例外。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非常喜欢吃外卖,特别是与宰相赵普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一天,赵匡胤因为攻打北汉的事情去找赵普商量。等两人聊完,已经是夜里了。赵匡胤不愿意这么晚还让御膳房的人再去做饭了,就和赵普一起吃点的外卖。由此可见,赵匡胤并不是一个吃货,吃外卖更不是为了解馋,而是为了与臣下讨论问题不得已才去吃外卖。

北宋时期的《都城纪胜》一书,明确地记载着宋朝时候的大众餐饮外卖服务:“荤素从食店……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北宋末年,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出现了一个左手举着两只碗,右手攥着双筷子的“外卖小哥”的形象。你看的没错,就是马屁股后面的那位。

北宋版外卖小哥

但是要说到最爱吃外卖的皇帝,莫过于宋高宗和宋孝宗。

宋高宗点外卖的黑历史在很多书里都有记载。比如《梦粱录》就记载宋高宗不喜欢御膳房做的吃的,认为只有乡野小店的水平,因此还不如外面酒楼来点吃的来的快呢。所以他经常命令小太监去外面一些著名的酒楼点菜。比如张丰楼、贺家楼等都是点餐的常客。

宋高宗的养子宋孝宗更是喜欢吃外卖,连史书《宋史》上都有记载。比如隆兴年间(公元1163-1164年),宋孝宗在外面搭台观灯,高兴之余不禁肚子有点饿。所以他立刻要求小太监去买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外卖。外卖送餐费更是高达“直(值)一贯者,犒(赏赐)之二贯”,也就是100块钱的食物,给200块钱的运费。

再比如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他听说父亲宋高宗想吃开封家乡菜了,就特地为父亲点了一桌子不知道找了多少家外卖集合而来的开封菜。如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菜品。

正是宋朝从皇帝到平民对美食的讲究,促使宋代诞生了花样繁多的美食,《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条,《梦粱录》“分茶酒店”条、“面食店”条、“荤素从食店”条,《武林旧事》“市食”条,都罗列有一个长长的美食、小吃、点心名单,相比于今日的五星级大饭店,菜谱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么丰富。

经历了元代的外卖黑暗时期,到明清外卖继续发展,并越来越受人们欢迎。

明朝酒店非常多,菜色也更加精美。比起过去的朝代,明朝出现了大量过去没有的进口食材,为明朝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而且,明朝还出现了租赁业,让人们不只能从酒店购买外卖,如果需要的话,酒店还可以将自己酒店有特色的盛具,如碗、盘、食盒等租给需要请客的人。也就是说,只要定外卖,只要准备好桌子和吃饭的人,连刷碗都不必了。如《金瓶梅》里就有多次说到购买外面的事情,介于这本书不太好引用,我就不多说了。

即便是如此方便,明朝皇帝好像基本上都不愿意吃外卖。虽然有时候一些皇帝喜欢微服私访,可是他们主要目的是寻欢作乐,厨师更是带上一堆,根本就没有吃外卖的可能性。可是,明朝还就有一个皇帝——明成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就很喜欢微服私访,更喜欢吃外卖。《明史》中记载,他在位的第五年曾微服私访去北京昌平的农村。他自称路人甲,还带了三个亲随,分别是路人乙、路人丙和路人丁。他们到了农村,看到一个老乡正在种田,就过去搭话:“老乡啊,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啊?”然后又装模作样地拿起农具,使劲地开始刨地。结果没刨几下就累得大汗淋漓,只能灰溜溜地跟着大家一起回去了。作为补偿,在回去的路上,他叫了外卖和三个亲随一起吃。朱瞻基说:“农民好辛苦呢,我们不能要他们交这么多税了。另外我们自己也要省吃俭用,瞧这外卖就不错。”就这样,朱瞻基经常微服私访,每次都要去他想吃的地方吃外卖。我们从他的画像也能看出,这肥肥的脸,不知道是吃了多少外卖才造就的。

标准外卖脸,大家引以为戒

按照我们所知,清朝皇帝都很勤勉,每天连奏折都批不完,就更别提吃外卖的事情了。可就是有两个皇帝在百忙之中,还是喜欢叫外卖。他们一个是道光帝,另一个是宣统帝。

我们知道,道光皇帝的节俭是世界有名的,他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可就是他,却非常喜欢吃外卖。实际上,这也是他节俭的一部分。据说他曾经对皇宫的各个后勤系统进行普查,发现皇宫每年的用度达到了100多万两白银,其中光是御膳房的用度就达6万两。道光说,这怎么行呢?他首先将整个皇宫用度压缩到了20万两,御膳房更是不足1万两。如果遇到自己或者嫔妃想吃,但是御膳房没有货的东西,不许可采买,只要出去买外卖就行了。而且外卖也不许太贵,否则不批准。之前我们说的吃外卖的皇帝基本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而道光帝的外卖基本就是打卤面、汤粉、炒素菜。可真是太节俭了。有一次道光帝生日,皇后本想大办一次,结果道光帝不允许,只要求御膳房给皇帝皇后一人做了一碗打卤面。皇帝做到这份儿上,也够寒碜了。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宣统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他在退位后不得不经常点外卖。因为他虽然居住在紫禁城,但已经不是皇帝,御膳房早没兴趣给他做饭了。1922年,皇宫装上了电话,不得已每天他只能对着黄页找电话,今天全聚德、明天一条龙、后天都一处。就这样每天换着花样地吃。成了真正名副其实的上顿下顿吃外卖的皇帝。

清末北京饭庄外送

今天,皇帝已经早早地不存在了。但外卖还存在,而且还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从唐朝开始出现外卖,宋朝的全民下馆子、吃外卖,到明清的外卖多元化,再到今天的外卖公司化、社会化。1000多年的时间里,外卖经过了曲折的发展,终于成为今天我们所有人最喜欢的业余文化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也点上一份外卖,享受以下当年皇帝们的待遇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