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它们和我们人类同属一大类!

 又一本 2018-06-24


我们人类,属于胎盘类动物。

那么中国袋兽呢?

和我们一样,也属于胎盘类动物!

是的,

胎盘类动物,

不是有袋类动物。


有袋类动物的起源史要被改写了。


记者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获悉,该中心与云南大学毕顺东教授团队等合作发现并复原了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混元兽,这与此前发现的中国袋兽同属一支,均为早期胎盘类动物,而并非有袋类动物的祖先,“有袋类起源于亚洲的结论有待进一步商榷”。


6月14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Nature)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周氏混元兽复原图,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周氏混元兽的正型标本,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现有的哺乳动物有3大类,分别是单孔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类:


单孔类动物包括人们所熟悉的鸭嘴兽、针鼹等,其泌尿、生殖和消化都通过唯一的“泄殖腔”来实现;


袋类动物的最大特点则是雌性在腹部有一个育儿袋,幼体出生非常不成熟,必须在母体袋内长期哺乳,包括袋鼠、袋熊和袋貂等;


胎盘类动物的最大特征,是雌性具有胎盘,幼体在母体的子宫中能通过胎盘吸收营养,包括鲸鱼和我们人类。


这其中,后两类即有袋类和胎盘类,占现有哺乳动物物种的99%之多,它们从何起源、何时分异,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地球生态系统的格局,是哺乳动物进化研究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过去20年间,我国东北热河生物群发现了超过120多个属种的脊椎动物化石,相对于种类丰富、保存精美的恐龙和鸟类化石,兽类哺乳动物只有3属3种。受限于当时的研究条件,科学家们难以获取详尽的解剖学证据,因此造成了长久以来对这些种类、尤其是中国袋兽系统发育位置的争议。


此次混元兽标本发现于内蒙古宁城地区义县组下部地层,是距今1.26亿年的热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动物,“保存完好、结构精美”


我国科研团队利用CT扫描技术,数字化三维重建了包埋在岩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复原了每块骨头的形态特征。


(周氏混元兽的牙齿及下颌,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研究团队又历时3年,构建了一个包括有56个早期哺乳动物分类单元和400多个形态学特征的大型数据矩阵,确立了可靠的早期哺乳动物谱系树。分析结果表明,热河生物群中的4种哺乳动物都属于胎盘类,包括之前被归入有袋类的中国袋兽。


来自中科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的消息显示, “这一研究结果科学意义重大,中国袋兽属于胎盘类的新结论,表明亚洲可能不是有袋类的起源中心,目前已知有袋类最早的化石记录为发现于北美1.1亿年前的三角齿兽”。



(周氏混元兽、负鼠和美洲狮的舌骨器比较,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混元兽的“属名”,意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种名”则是“周氏”,研究团队以此献给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鸟类学家周忠和博士, “感谢他不但开启和推动了热河生物群的深入研究,而且引导和帮助其他年轻团队对热河生物群开展研究”。



记者&微信编辑邱晨辉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