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贫穷与富贵,他是怎样面对苛政的?究竟什么是理想的社会?

 昵称41082923 2018-06-24

颜回有一句名言流传千古:“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只可惜不幸早亡,这句话近乎成为中国文人在其后几千年,面对挫折时的灯塔,照亮无数人前行。

陶渊明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孟子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是形象的描写了寒士的精神世界。古人在面对渺茫人生时所散发的乐观态度,值得我们敬畏与学习!

孔子曾评价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这在今天的借鉴意义也是非常大的,如见见义勇为者少,一方面碰瓷两字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何尝不是没有很好的奖励机制呢?如上面的故事,假如收了所谓的好处,别人就会说,太过功力了,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们了解到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辛苦,3岁丧父,现在来讲就是单亲妈妈将他抚养成人,17岁母亲去世,19岁成家立业,23岁开始开坛讲学,到他所说的三十不惑的7年间,他孔子孜孜不倦的向人求教,同时广收门徒,他的因材施教,不分贫富贵贱的私人讲学,开创了教育平民化的先河,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丧家之犬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失散,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寻回孔子,孔子对此人的言语一笑了之,可谓在2000多年前,他已经看透了世道人心,而他的生存之道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直面生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孔子的学说与帝王的结合,显然被扭曲了,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可以牺牲的,无所顾忌,而后来的礼教,封建对人禁锢与摧残,也是孔子不愿意看到的!

苛政猛于虎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鲁迅在《狂人日记》里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秦朝统一之前,中原大地经历了夏472年,商500多年,殷273年,周800多年,其中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在1500多年的奴隶制社会中,奴隶是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杀害,《左传》中这样描述:“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與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圈,牛有牧。”

从皂到台是各级奴隶,养牛养马的地位比台还低下,而古代的工奴臣妾都是指奴隶。奴隶的来源为战俘罪人或者穷困卖身的人,而当时的百姓,仅指奴隶主贵族,而当时的国家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机构,在连年兼并战争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最后都没逃过秦朝的铁骑。

战国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土地归地主私有,可以自由买卖,然而奴隶制并没有就此消失,等级假借道德的面空出现,奴隶买卖依然存在,在地主的土地兼并中农民逐渐沦为农奴,地主阶级和封建国家对农民残酷的剥削与镇压从来没有停止过,因而鲁迅先生所说的吃人,绝不为过!

我们梦想的社会是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异已经消失,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我发展,劳动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成为生活,而在物质极为丰富中,一种按需分配,各尽所能的无阶级国家将是人类共同的梦想,科学是发展的,人类史进步的,21世纪是人类辉煌的开始,通往无阶级的社会将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

历史浩瀚,分辨的出忠奸,时光的璀璨,分得清人心,在那个充满欲望与绝望的时代,总有一群人为国捐躯,也总有一群人利欲熏心,助纣为孽,但我们始终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此感谢您对我的关注。明天将讲述能工巧匠公输般,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关注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