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个简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竟然痛了20年都没发现?! 可怜的凯蒂,就这么痛了20年…… 姨妈痛是种神奇的痛——有的人一点也不痛,有的人痛得,emmm,即使有人在面前吃屎也没力气抬头看一眼。凯蒂就属于不幸的后者。 在姨妈第一次造访时,疼痛就使她不得不经常旷课休息。由于严重的疼痛,父母甚至带她去了急诊。 而医生表示,凯蒂可能是由于在排卵期而出现的排卵性腹痛,属于正常现象。 但这种“正常现象”她却忍受了20年…… 为了摆脱经期疼痛,凯蒂见了各种医生,包括妇科医生、家庭医生、消化科医生、自然疗法医生,可谁也没解决疼痛问题。 妇科医生认为这就是经期正常现象;消化科医生怀疑是肠易激综合征;甚至有医生怀疑是否凯蒂童年期间受到性虐待,而出现了心理问题。 直到34岁、由于不孕而进行相关治疗时,凯蒂才终于知道了疼痛的根源——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细胞不好好待在子宫,而跑到子宫外生长,典型症状就是痛经! “生殖内分泌专家在和我谈了不到5分钟,就怀疑是子宫内膜异位,第一次有医生这么对我说。”凯蒂表示很郁闷,因为被诊断时她的病就已经很严重:卵巢粘附着子宫,并且两个卵巢都是由于经血滞留而出现囊肿,背部、臀部也出现了问题,每天都很痛苦。 为此,她在过去2年里经历了两次腹腔镜手术,包括一次6小时的子宫切除术。 凯蒂愤怒又痛苦,痛了20年才知道真相,为此还失去了生育能力! 凯蒂的经历不是个例——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了近1/10的育龄女性,但根据美国妇产科学会估计,在出现第一症状后,平均需要6~10年时间才能被准确诊断。 糟糕的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不是个例,误诊在其它妇女疾病中同样常见: 1.心脏病 女性在初诊时被误诊的可能性比男性高出了50%。几乎所有年龄层妇女,住院期间的心脏病发作的相关死亡率都较高,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妇女健康中心的Elsa-Grace Giardina教授表示,这种差距在50岁以下女性中更严重,女性在医院死亡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倍多。 2.卒中 对中风症状,女性比男性高出30%的误诊可能性,并因此被错误地送回家,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3.自身免疫性疾病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腺疾病等在女性中都更常见。这在我国表现尤为明显,育龄男女发病比约为1∶8~9。患者平均需要4.6年和5名医生才能得到正确诊断。 4.疼痛 无论什么原因,女性在疼痛时受到的待遇都似乎比男性“差”些。研究发现,若腹痛与妊娠或已知伤害无关,女性一般不太可能得到止痛药,或者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得到止痛药;由于她们被认为“更情绪化”、“过于夸大/不真实”,疼痛也更容易被忽视。 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仅仅是因为性别不同? 1.某些情况下,同种疾病在男女的表现会有不同。 比如虽然胸痛虽然是心脏病发作的最常见症状,约69%的男性患者都会出现这个症状,但在女性中却只有约一半的人会有此表现。 心脏病发作时,女性更容易报告一些微妙的表现,如疲劳、消化不良、呼吸急促,颈部、下巴或手臂疼痛等,而医生和患者都容易将这些归因于压力、感冒等其它原因。 2.缺乏研究 几十年来,男性的身体是医学领域内研究健康与疾病的标准。特别是在早期研究中女性研究者备受限制,临床试验中招募也几乎都是男性,所有的症状、药物剂量、用药反应等都是相对男性而言,并没有考虑到女性患者的状况。 3.“一切都是你反应过度了” 我们大多认为,面对疾痛男性更倾向于坚忍压抑,女性更倾向情感表达。因此疼痛出现时,女性更容易被认为是反应过度了。比如开头我们谈到的凯蒂,就一直被灌输“经期疼痛是正常现象”。 再比如,网球明星塞雷娜·威廉姆斯的剖腹产经历。 由于了解到剖腹产后深静脉血栓风险会升高,所以当她出现呼吸急促时,马上就告诉了医疗人员并要求CT检查。但护士却告诉她,这是因为她太累了。直到医生进行了CT检查,才发现了可能危及生命的血栓。 还好我机智 4.这是妇科问题 对于难以明确诊断的症状,一些医生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妇科问题”,而错过真实的病因。 这里又有一位机智的小姐姐,吉纳维芙: 她也经历了15年不明原因的剧烈腹痛。在肾结石、阑尾炎都被证实是错误后,医生一直反复纠结于潜在的妇科原因:这可能是由于不当的避孕措施引起,或是卵巢囊肿,或未知的怀孕流产…… 直到她开始记录自己每天的食物,疼痛谜团才最终被解开——每次腹痛都发生在她吃了香蕉、牛油果后,原来她对这两种水果过敏! 5.种族差异更会放大这种误诊 尽管塞雷娜·威廉姆斯最终发现了血栓,但可总体而言,黑人女性死于怀孕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是白人女性的3~4倍。研究发现,即使是受过大学教育的黑人女性也比高中没毕业的白人女性,更可能出现怀孕相关严重并发症。 研究人员认为这当中有些可能是黑人女性固有的健康问题导致,但不是问题的全部。 黑人女性更容易出现这些容易被误诊的疾病,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红斑狼疮、子宫肌瘤,患病率就是白人女性的2~3倍。 美国一项报告显示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碰上一次误诊,造成误诊的原因也不下百种。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更好地认识“误诊”、避免误诊;也需要对疾病有更多的认识,不只医生,也包括患者,不只是女性,也包括男性。 ▼点个赞再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