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蛇虫子

 南阳jsk49eltts 2018-06-24

栖息环境与活动

丽斑麻蜥的栖息场所极为广泛,不仅活动于 农田、山野、草丛、灌木丛等 平原和丘陵地区,亦能活动于山上,我们曾在安徽的 大别山、山东的 泰山、江苏的云台山多次见到它们的踪迹。丽斑麻蜥一般喜欢生活于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砂土地环境中。到了秋季, 田边、路旁、耕翻地及草丛间更为多见,1985年我们在 徐州近郊的九里山飞机场周围的耕翻田边作过数量统计,直线步行,每人1小时能见到45只左右。 丽斑麻蜥(3张)丽斑麻蜥是一种昼行性动物,喜欢在 晴天外出活动,阴天少见,雨天不外出活动。每天活动的时间与季节有关,据我们秋季的观察,其活动时间大约是上午 9时到下午4时,中午 12时到下午2时活动频次减少(此时地面温度可达35℃以上)。行动迅速敏捷,有人作过测定,1秒钟可跑1—1.5米。 蜥蜴的爬行为时行时上的间歇急行方式。活动中的丽斑麻蜥对周围环境中的动静极为敏感,反应敏锐,一遇危险即迅速逃入洞穴或草丛中。被追赶中的个体,如一时无掩体之处,能突然停上,调转方向,再行前进。捕捉时只要不捉住其尾,一般不会发生断尾。

捕食行为和食性

丽斑麻蜥行动敏捷,攻击力强,当它门发现猎物时即迅速的疾行猛冲。如猎物较大,则先咬一口,退回来,再冲上去咬一口,再退回来,如此反复数次,方才吞食。小型猎物可一次捕食。据胃检及平时的观察发现,它们可捕食百余种动物。包括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等,其中丽斑麻蜥以昆虫纲的动物最多。在农田中对蚱蜢、粘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拟地甲、叶蝉等农业害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它们的捕食同环境和季节有一定关系,温度低,湿度大,捕食频次较低,反之则高。在夏熟作物收获以前,它们主要捕食蝼蛄、金龟子和金针虫等鞘翅目昆虫,以及粘虫、地老虎等鳞翅目昆虫。8月下旬后主要捕食粘 虫、叶蝉类、蟋蟀、蚱蜢等。它们的捕食活动距所栖息的洞穴、草丛或 灌木丛很近,一般不超过5米范围。

繁殖

江苏北部和山东等地,5—7月是丽斑麻蜥的繁殖期。5月中旬即能在野外见到它们的交尾。交尾时雌雄双方彼此咬住对方的尾部末端,转圈奔跑,有时雌体可弯成弧形,并咬住雄体腹面的中后部,交尾的持续时间可达半小时左右。交尾时即使用石块、木棒等物进行机械刺激, 雌雄个体均不受惊,交尾后雌体先行爬走。6月上、中旬即可产卵,卵产于地面的自然洞穴或石缝中,每次产卵6—8枚,白色椭圆形,外被革质膜,卵的大小平均为12.3×6.2毫米,靠环境温度孵出小蜥蜴,最早的幼体出现于7月。

越冬

丽斑麻蜥属外温动物,每到秋末冬初 气温降低,外界食物缺乏时,即进行冬眠此时不食不动,呈麻木状态。我们本地的丽麻蜥进入 冬眠的时间为 10月底。如1985年10月26日野外尚能见到活动个体(当天上午11时的气温为20℃),而同年11月1日在两小时的野外观察中没有再发现活动个体(当天下午时的地面温度为 21℃,气温为 19℃)。解除的时间是在翌年的3月下旬,1986年3月20日已在野外捕到丽斑麻蜥。它们的越冬地点一般是在田间或田边的土洞、石洞或树根洞内,1985年11月15日我们还在田间的麦壳堆下发现两只越冬的丽斑麻蜥,麦壳堆的最深处为13厘米,最浅为3厘米。为了解丽斑麻蜥的耐饥能力,我们于1985年10月 7日将从野外捕回的个体中随机取出5只,逐一编号、称量,然后分引放入标本瓶内进行耐饥试验,瓶口用纱布扎好,以防逸逃。这5只个体到1986年5月9日还有3只是活的,直到6月7日尚有一只(5号)个体活着。此时的体重为1.31克,与 试验开始时的2.28克相比,体重仅减少了0.97克,其体重消耗率为42.5%。这说明丽斑麻蜥的耐饥能力是很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