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式雅扇

 苏迷 2018-06-24

姑苏一叶

  苏扇风雅娟秀,世人称“雅扇”,具有很浓的吴地艺术特色。苏扇之中包含了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等。

  折扇始于南宋,至明代愈加流行开来。此时,苏州折扇制作名家辈出,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录了马勋、马福、刘永晖、沈少楼、柳玉台、蒋苏台等6位苏州制扇名家。折扇的品种也因此日渐繁多,制作愈趋精良。

  苏州折扇以其制作精细,富于变化著称,尤以扇骨形状的变化为最(据载有三四百种之多)。扇骨的制作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扇头形状的雕琢;另一方面是利用扇骨光滑、平洁的特点,在上面奏刀雕刻花卉、禽兽、草木、鱼虫、人物、山水、诗词歌赋等。明代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就是苏州所制,做工讲究,造型优美,竹色玉润,开合自如。此外,有着“苏州雅扇”之称的“水磨骨玉折扇”,其扇骨采用清白无斑点的冬季毛竹,经过劈、浸、晒、磨、烫等多道工序,加工成腊黄玉润、丝纹纤细、光洁明亮的扇骨,令人爱不释手。扇骨之于折扇的价值,从苏州民间扇骨艺人蒋苏台“一柄扇骨值三四金,尚且争购不得”的名声中,便可见一斑。

  扇骨以外,折扇的扇面有画面、素面两种形式,且以素面生产为主,便于文人画家临兴弄笔。但即使为素面,艺人们仍巧于制作的变化,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有色扇面,如金面、洒金面、格显金面、瓷青和珊瑚面等,就是在白色素面中也有多样变化,如仿古、发笺、绢面等,契合书画者的种种需求。后因吴门画派崛起,开始流行文人在折扇扇面上题诗作画之风,特别是书画名家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以飘然逸宕的笔墨施于精致素雅的折扇之上,使得折扇的文雅之气更加浓郁。

  绢宫扇,又名团扇,绢面或书画,或刺绣,别出心裁;扇柄或雕镂,或彩绘,各尽其巧;质料或素竹,或象牙,雅而不俗;山水、人物、花鸟、诗词歌赋等设计,既蕴含着古色与古香,又有鲜艳明快的色彩。

  约在晋宋之际,苏州绢宫扇就有名声了。明代以后,团扇开始由宫中之物渐渐成为文人雅士赋诗作画的领地,当时吴地著名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有绘制和咏叹团扇的轶事流传。

  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由折扇演化而来,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这一扇种多为妇女所用,所以小巧玲珑,加上檀香木气味芬芳,一扇在手,香溢四座,盛夏酷暑颇有清心醒脑之效,苏州谚语说:“六月里扇仔檀香扇,再热也勿会打恶心。”夏令过后,藏入箱中,兼具防虫蛀的功用。说到檀香扇,不得不提“三花”工艺,所谓“三花”工艺,指的是拉花、烫花、画花,苏州檀香扇的烫花工艺在发展中已形成了中国绘画的线条表现与西方绘画的素描艺术相结合的工艺技法和风貌。拉花则是构成装饰艺术的主要手段,它充分体现吴地艺人的精细、灵巧和耐心。每片扇篾四五百只“眼”左右,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细、巧的“细拉花”工艺技法。

  2006年,苏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活跃在当下的制扇高手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这其中,最值得记录的是徐义林、邢伟中两位制扇大师。徐义林,人称“江南扇王”,是苏扇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义林的水磨扇,便是将山中的一株普通翠竹打磨出骨玉气质,细净光洁。当然,徐义林的创新亮点,还在于将传统的燕尾、圆头、方根三种扇头演化出150多种来,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徐义林的合青忽而黑白相对,忽而两面香妃,皆是神来之品。

  邢伟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檀香扇艺术领军人。他耗时3年设计制作的大型沉香、檀香《九龙》宫扇,突破了制扇史上的先例,选用沉香、檀香、紫檀木、象牙、银丝、珊瑚、翡翠等名贵材料,制作工艺则采用了镂雕、立雕、镶嵌、细拉花等,使整件作品高贵典雅、玲珑剔透,得过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在檀香扇史上、工艺美术史上是一件值得关注的盛事。

  现在人们用扇子扇风的似乎已经不多了,但是苏扇的艺术价值却是从来没有降低过。在文人雅士手中,一把好的苏扇,是能够体现品位和身价的。现在制作苏扇的私人作坊如同雨后春笋,这证明苏扇的生命力是很强的,也证明,传统手工艺走“前店后坊”的形式,更接地气,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一把真正好的苏扇是可以用来传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