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耳群体中,单侧听损患者远多于双侧听损患者,双侧听损儿童必须戴骨导助听器,这是公认的做法,也是医生非常推荐的,同时,很多单侧家长来问我,孩子患侧听力检查结果为重度听损,那么是否要做听力重建?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普及一下双侧听觉与单侧听觉的不同,希望你可以先了解之后再做决定。 (文章内容较长,可以考虑只看颜色文字,时间充裕建议看完全文。) 双耳强度敏感性 从理论上说,在自由声场中所测到的强度阈值应该代表的是两耳中听力较好的那侧耳的听阈。比如说,某人左耳的听阈为11 dB SPL,右耳的听阈为16 dB SPL,那么在自由声场中所测得的阈值理论上应在11 dB SPL左右。 但研究表明,双耳听觉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强度叠加特性,也就是说,双耳听觉要比单耳听觉敏感(一般为3dB左右)。要使得双耳听觉对声信号变得更为敏感有个前提条件,即必须同时“照顾”双耳的感受才能实现。仍用前面所举的例子,由于右耳的听阈比左耳高5dB,所以右耳的刺激声强度必须必左耳高5dB,才能使得双耳的响度感受相一致。 当双耳在等同分贝刺激时,听阈可下调3dB,即左耳和右耳同时且分别给予8dB SPL和13dB SPL的刺激声,便可感知到声音(也即阳性反应率为50%)。由此可见,强度敏感性得到提高。 双耳听觉对强度更为敏感不仅体现在阈值水平,Causse和Chavasse(1942)的研究发现对于阈值之上的感受级水平同样如此。 从0dB SPL(即阈值)到35dB SPL,双耳听觉的敏感性缓慢提高,从3dB升高到6dB,这意味着在35dB SPL水平,要使声信号达到同一个响度级,双耳听觉较单耳听觉的刺激强度可下降6dB。 对于更高的感受级水平,双耳听觉的敏感性不再提高,维持在6dB左右。此外,双耳比单耳具有更好的差别敏感性,即更小的强度、频率差别阈。双耳听觉也会在响度上出现总和效应,双耳的响度是单耳的2倍。 双耳融合 在日常生活中,两耳接收到的声信号在相位、强度或者频谱上存在差异,但是我们感知到的确是一个单一的听觉印象,而不是分别两个声音,这一过程就称为双耳融合。 双耳融合通常发生在两耳声音比较相似的情况下,如时间上相差很近(小于40毫秒)或强度差不大于15dB。 比较容易发生双耳融合的声音在1500Hz以下。 在声场条件下,人可以感受到融合的声音来自外部某一方向,但在使用耳机时人们会感到融合的声音在脑内。如果两个声音中有一个声音较强或较早,人们感受到的融合声就会偏向较强或较早的声音一侧,称为双耳听觉偏向;如果在较迟的声音一侧逐渐加大声强,则可以使声音的感觉回到头部的中央,这被称为时间-强度换位。 对于言语信号,双耳融合效应同样存在。Broadbent(1955)将言语信号分别通过高通和低通滤波器,得到言语信号中的高频和低频成分。尽管其中任何一个成分都无法单独使受试者识别出原始言语信号,但当高频和低频成分同时且分别传递至左、右耳时,受试者能很好地识别出原始信号来。 双耳音拍 当两个频率相近的声音进入一只耳朵时,我们会听到音拍现象。如果这两个声音分别进入两只耳朵,并且频率在300-600Hz,就会发生双耳音拍现象,这是感受到的是一个忽大忽小的声音,频率则为两个频率的平均数,变化的频率等于两个频率的差。 例如:将500Hz和504Hz的声音分别送入左、右耳,听到的即为502Hz的忽大忽小的声音,其变化的节律为4Hz。 双耳音拍的发生机制与单耳音拍有所不同:单耳音拍是声音在进入耳蜗前声波的物理混合;而双耳音拍发生在听觉中枢,是两个声音引发的神经反应在听觉皮层上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声源定位 声源定位的能力相当重要,确定物体的方向有助于我们将注意力转向或回避某声源。 对于一些动物来说,声源定位有助于寻找狩猎对象或回避敌手,此为生存必不可少的能力。 人类的声源定位之准确性非常高,可与猫的优良声源定位能力相媲美。若以受试者为中心,声源的位置可由3个参数来决定,即水平方位角、垂直方位角和距离。 水平方位定位:水平方向的声源定位主要取决于双耳分析功能,即听觉中枢通过比较双耳接受的声音的到达时间及强度来确定声源的位置。试设想声音从左侧传来,声音必然先抵达左耳,经过一定时间差后,声音抵达右耳,这一时间差即为耳间时间差(interaual time difference,ITD)。 耳间时间差在听觉系统体现为耳间相位差( interaural phase difference,IPD),频率高于1500Hz的声音不能真正在头部形成声衍射,高于2kHz的声音从头的一侧向另一侧传播时会形成头影效应。 头影效应是耳间声级差(interaural level difference,ILD)形成的原理,而ILD则是定位高频声的声学依据,ILD的大小随频率不同而异。一般来说,频率越高ILD越大,高于5kHz或6kHz的声音可形成高达20dB的ILD,如此大的ILD无疑有助于这些高频声的定位。 垂直方向定位:对垂直面方向上的声源定位的误差较水平面稍大一些,平均约为3.5°。垂直面的声源定位不依赖于耳间差的声学信息,而是依赖于频谱信息。声源必须具备较宽的频带才能被准确地定位,纯音或窄带噪声在垂直方向上定位存在相对较大的误差。另一与水平方向声源定位不同之处是,垂直方向声源定位不需要双耳的作用,单耳听觉的情况下,如堵住一侧耳或测试单侧耳聋病人时,声源垂直方向上的定位不太受影响,而水平方向上的定位则全偏向于健耳侧。 距离定位:距离每增加一倍,声音强度将下降6dB,所以声音强度显然可以作为距离判断的一个依据,然而实际上,受试者倾向于作出比实际距离要近的距离判断,所以声信号强度并不能提供完全可靠的距离信息。 双耳掩蔽 双耳听觉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声源定位上,研究发现,测试声阈值在许多双耳掩蔽的情形下低于单耳掩蔽情形下的阈值,也就是说测试声更容易被听到。 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听觉系统常常是在噪声环境中辨别信号的存在,因此,这一类双耳掩蔽试验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 当两个或多个声源位于不同的角度,来自于这些声源的多个信号抵达双耳的时间或相位不同,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将某一信号当做我们感兴趣的“测试声信号”,而其他信号则当做“掩蔽声信号”。 例如某位歌唱家在乐器伴奏下演唱一首歌曲,但我们可能只想听出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又或者我们想从合唱团表演中分辨出某人的嗓音,从乐队演奏中分辨出某一乐器,从嘈杂的晚会上听取谈话的内容,对于听力正常者来说这些很容易做到。 这种从复杂声环境里辨别特定声信号的能力常常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party effect)。由于双耳掩蔽级差的存在,降低了掩蔽效果,使得我们较容易辨听出感兴趣的信号,单侧聋病人、单侧助听器佩戴者,或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病人,他们不但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声源定位的能力,而且也丧失了双耳听觉依靠声源位置的不同而辨别噪声中的声信号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基础与应用-听力学概要》 谢鼎华 伍伟景 徐立 2《实用听力学基础》徐飞 赵乌兰 田成华 本公众号是双侧小耳成人琼妹建立、整理和发送。 如有疑问,请与我联系 微信:wangliqiong217 电话:15617590217(来电前请发短信) 01 小耳基础篇 02 手术案例篇 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