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落系列61|曾宪文:永远的红豆杉(独家)

 liDiana 2018-06-25

老红军曾宪文老人的第二代,前排长者为继女。

曾宪文老人的唯一儿子曾庆平。


散落的红军系列故事之61

曾宪文:一棵永生的红豆杉

撰稿 汤华明 

供图 文东柏 

 

3、400年树龄的红豆杉,在盐塘村的灵地随处可见。


兴安县与灌阳县交界的西山瑶族乡,地处1600多米的轿顶山下的峡谷中,沿峡谷到山下的河边有五条并列的小山梁,当地人称五龙。层层梯田遍及五龙山腰,梯田的周边翠竹青青、大树参天,夹杂着世界珍稀物种红豆杉。冬天,从山下往上看,远处是黛色的山顶,眼前是滴翠的林木,仿佛铺开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今天我要讲的红军故事,就藏在这处世外桃源——盐塘村灵地屯。


人物档案:曾宪文,原名曾时贵,江西赣县三溪乡下浓村人。生于1901年,1928年参加红军。红34师102团3营战士。湘江战役中因遭敌机轰炸,左小腿被弹片削掉一块,忍住伤痛撤离战场。被好心人藏在牛栏里治好腿伤后,散落在灌阳县的乡间,先给大营村的大户人家帮工,后到西山乡继续做长工。同时,重操当红军之前的旧业篾匠手艺,给当地人编织箩筐、背篓、筛子、蔑垫、筲箕等用具,换取零钱贴补生活。曾经的红军战士曾宪文,在多个乡村流浪十多年直到到48岁时,才来到西山瑶族乡的灵地屯做了上门女婿,生养了一儿一女。


离开红军队伍后,始终不忘传唱红军歌曲的曾宪文,却终生没有回过故乡赣县。1982年,曾宪文在西山乡去世,享年83岁。

左为老红军曾宪文的长女曾庆英。


一、红军战士曾宪文,一生都在唱红军歌曲


冬春交替的日子,灌阳县西山瑶族乡大山深处气温很低。嗖嗖吹拂的北风,让人更觉寒冷。在西山乡干部梁老师的陪同下,我们沿着缓缓的山路,经西山乡江口村到达一片长满红豆杉的小山冲,这里就是西山瑶族乡的盐塘村,在一条小河畔继续往上攀爬,经过五龙庙的一块大岩石,石头上刻着“山源清澈”四个大字。据陪同的梁老师介绍,这石刻有一百多年历史,它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往山上大约1公里,就是当年红34师102团3营战士,曾宪文儿子曾庆平的灵地屯新宅。


进得屋后,60多岁的曾庆平和妻子,已经为我们烧好了香茶,茶香满堂屋,曾庆平说,早就知道武汉的客人要来家里,昨天捉了一头年猪,早上有宰了一只老母鸡,就等贵客到来。曾庆平的一家明明是江西的汉族,可是,因父亲在这里生活了数十年,儿孙们又生于斯长于斯,一切已融入了瑶族同胞群体中,与这里的山水融为一体。


谈起父亲的往事,曾庆平很是激动。他说,我至今还记得父亲生前常常唱起的很多红军歌曲,接着,他敲着板凳,开始唱了起来——“炮火连天!炮火连天!……我们红军战士们、拿起枪杆和刺刀,抛头颅、洒热血,消灭万恶的敌人,镰刀斧头的旗帜向前冲,苏维埃的红旗插满全中国。”  “欢迎白军弟兄们……过来当红军……”歌词虽然听不是原来的词,但是,明明是四二拍的进行曲,这一首首红军队列歌曲,在老红军曾宪文的心里珍藏了几十年。红军队伍里的好歌好曲,伴随他跨越了历史的时空。


井冈山的歌、苏维埃的歌、长征路上的歌,饱含激情、高亢和激越。几十年来,常常在海洋山下的旷野上响起,父亲唱了、儿子唱,儿子一定会传给孙子……这是在怀念远去的红军,也是在思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

进入西山瑶族乡的地界,这块石碑证实,这里被认定为红豆杉村。


二、父亲散落后流浪了17年才有个家


今年64岁的曾庆平告诉我,父亲的故乡赣县大地,当年有数万人参加红军,走出了名将赖传珠、女红军战士刘彩香、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刘金山,还有很多高级将领。他说,我的父亲个子不高,满脸胡须,干事风火、吃饭也快,他劳作和歇息特别有规律,一辈子跟在军队一样。30年代末,当他第一次结束在灌阳山区很多乡村流浪,出现在西山乡盐塘村,给一户叫袁鸿由的人家扛长工。那时当地人并不清楚这个异乡人,承载着异常惨烈的过去,他所在的红五军团34师102团,是中央红军长征时的绝命后卫部队。湘江战役的几天几夜中,绝命后卫师数千人,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而且大多数散落在湘江边的深山中。


关于父亲曾宪文受伤活下来的经过,曾庆平转述父亲的回忆,102团的人马经过水车乡时,在水车乡夏云村灌江上的浮桥被桂军的飞机炸毁,江面堆满了死人,父亲就是那时受了伤,左小腿上被弹片削掉一块。

右为曾宪文老人的儿子曾庆平。


陪同采访的灌阳县党史办原主任文东柏说,当时,红34师接到电令,部队赶往新圩的枫树角,接防红三军团红六师18团阵地,在过灌江浮桥时时遭到敌机轰炸,数百死人当场被炸死。印证了曾宪文的回忆。


从水车到灌阳,几十里路程,曾宪文拖着残腿,是怎么来到灌阳的,遇到恩人的呢?曾庆平说,父亲记得得很清楚,当时与他一同逃难的还有一位红军伤员,两个人根本不是走路,而是一瘸一拐挪动。不是同一支部队的两个伤员,因为受伤一起逃难很快熟悉了。被当地村民收留藏在牛栏里躲藏,靠救命恩人给的吃红薯、赤豆活了下来。养伤时,父亲又生了一场大病,险些丢了性命。伤愈后左腿就跛了,往后的岁月,他走路始终不正常。为了不暴露身份,他在灌阳的山乡埋头干活,将在老家学到的篾匠活手艺亮出来,走村串户,为各家各户编织箩筐、筲箕、簸箕、筛子等,他用十天织一床晒谷子的蔑垫子。灌阳与赣县一样,遍山遍岭的楠竹取之不尽,他精湛的手艺在当地很受欢迎,人们自然接纳了这个篾匠。


父亲当红军时的年龄本来就很大了,从红军队伍中掉队时已经30岁了,他在山里流浪到他48岁的那年,灵地屯一户梁姓妇女不幸丧偶,在乡亲的撮合下,父亲上门入赘娶了这位丧偶的女子,做了上门女婿,成了两个孩子的继父。49岁时他得到一女曾庆瑛,51岁才得到我这个儿子,都说老来得子很有福,父亲的一生的福,就是他的红军散落人员身份,得到党和政府认可,每月的生活补助从7元一直增加到20多元。

曾宪文老人的第三代,孙子曾思敏,孙女曾晓昕,他们的瑶族名字姓梁。


三、我替父亲回故乡探亲


曾庆平说,父亲年轻的时候,即使日夜思念故乡,也根本就没有条件踏上回故乡之路,到了1979年,灌阳县政府资助红军散落人员回故乡探亲,可是,年近八旬的父亲却走不动了。


一生未能回到故乡赣县的曾宪文,只能在饭桌上向儿女回忆往事。曾宪文曾津津乐道地讲述自己被委以重任的经历:在赣南的时候,他虽然一字不识,但胆量大,上级让他带一群人到一个复杂的地方,巧妙避开反动派军人的耳目,把给养全买回来。从此,连长让他专门搞伙食采购,动员老百姓将粮食卖给红军。


曾庆平说,他曾给我们看腿上的伤疤,被削掉一块肉的小腿上,肌肉凸成了一个包包,这是治伤时医疗条件太差,导致伤口愈合不好的结果,看了让人后怕的伤口,就能想到父亲当年遭受多大的罪,他的伤是多么的痛啊。

爬到很高的山梁上,照样能看到成片的水稻田,而且无旱涝之患,这就是灵地。


从红军队伍掉队,这段历史在解放前不敢公开,即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动乱的年月,散落的红军对公开身份也有顾虑,因为担心有人说他们是逃兵、是叛徒。进入70末,灌阳县党史部门寻访散落红军的人找到风烛残年的曾宪文,他的谈吐和思路已经很模糊,仍说操着当地人同不懂的赣南话。


1979年末,年迈的父亲已经走不动了,我代替父亲回到故乡赣县探亲,45年过去,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只是在曾氏家族认祖归宗,下浓村的曾宪文的这一脉在广西。了却了父亲一生的夙愿。


父亲离世后,曾庆平与老伴在灵地屯继续耕种着土地。他们的儿女曾(粱)思敏、曾(粱)晓昕则离开山沟,在灌阳县城合伙开了聚福缘食府。当我联系到曾宪文老人的第三代时,他们表示,2018年,我们家计划回趟江西赣县,他们说,爷爷不在了,父母亲也成为成老人,我们再回故乡去,担心故乡的路被忘记。


中午时分,曾庆平夫妇以好酒好菜招待我这位远道的朋友。饭后,他带我们到后山高大的红豆杉上采摘果子,让我带给湖北的亲朋过年常常尝尝稀罕味。爬到十几米高的古树上俯瞰灵地屯,成串的红果贴着我的脸。凝望棵棵参天的树梢我心中想着,曾经驰骋纵横、曾经满身狼性的红军战士曾宪文,他的形象跟这古老的红豆杉一样高大,他和他的万千战友的红军精神,就像这红豆杉,百年千年永生。

灵地屯水田里,一块特别大石头上,刻有“山源清澈”大字,证明西山瑶乡民风淳朴。


已经30岁了,他在山里流浪到他48岁的那年,灵地屯一户梁姓妇女不幸丧偶,在乡亲的撮合下,父亲上门入赘娶了这位丧偶的女子,做了上门女婿,成了两个孩子的继父。49岁时他得到一女曾庆瑛,51岁才得到我这个儿子,都说老来得子很有福,父亲的一生的福,就是他的红军散落人员身份,得到党和政府认可,每月的生活补助从7元一直增加到20多元。


从红军队伍掉队,这段历史在解放前不敢公开,即使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动乱的年月,散落的红军对公开身份也有顾虑,因为担心有人说他们是逃兵、是叛徒。进入70末,灌阳县党史部门寻访散落红军的人找到风烛残年的曾宪文,他的谈吐和思路已经很模糊,仍说操着当地人同不懂的赣南话。


1979年末,年迈的父亲已经走不动了,我代替父亲回到故乡赣县探亲,45年过去,老家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只是在曾氏家族认祖归宗,下浓村的曾宪文的这一脉在广西。了却了父亲一生的夙愿。


父亲离世后,曾庆平与老伴在灵地屯继续耕种着土地。他们的儿女曾(粱)思敏、曾(粱)晓昕则离开山沟,在灌阳县城合伙开了聚福缘食府。当我联系到曾宪文老人的第三代时,他们表示,2018年,我们家计划回趟江西赣县,他们说,爷爷不在了,父母亲也成为成老人,我们再回故乡去,担心故乡的路被忘记。


中午时分,曾庆平夫妇以好酒好菜招待我这位远道的朋友。饭后,他带我们到后山高大的红豆杉上采摘果子,让我带给湖北的亲朋过年常常尝尝稀罕味。爬到十几米高的古树上俯瞰灵地屯,成串的红果贴着我的脸。凝望棵棵参天的树梢我心中想着,曾经驰骋纵横、曾经满身狼性的红军战士曾宪文,他的形象跟这古老的红豆杉一样高大,他和他的万千战友的红军精神,就像这红豆杉,百年千年永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