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说粽,从自家包粽到买粽吃,有些东西已经发生变化

 白乙笑谈馆 2018-06-25

说起端午节,必会说到一个人和三样东西。这一个人是屈原;三样东西是:龙舟、雄黄酒、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食品,没有粽子,便如“无酒不成宴”一样,也会“无粽不成节”。

这种在端午节专用的粽子,在我们家乡都叫“灰水粽”,之所以叫“灰水粽”,是因其做法而命名。以前每逢端午节,都是母亲亲手包的粽子,其他人都不会,也没人学。据母亲说,灰水粽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用在山上野生的鸭脚木或山芝麻树的枝干和树叶烧成灰,然后将灰放进锅煮后过滤,剩下的水都是黄黄的,用这水和糯米搅拌,做成的粽子也是黄黄的;因粽子没有味道,需沾白糖或蜂蜜才好吃。

端午节说粽,从自家包粽到买粽吃,有些东西已经发生变化

这种灰水粽在城里也有卖,但现在城里卖的大多是那种用红豆或芝麻做馅的角粽或条粽。城里人也基本没人会自己去包粽,几乎都是买来吃。母亲因已搬来和我们住,今年也不自己包粽了,而且也没有合适的材料。因我们家过端午节比较隆重,一般都要杀鸡上供品祭祖,而粽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之一。所以今年的粽子也是在城里的一家店买的,因没有预订,差点买不到,据去买粽的妻讲,去那家店预订的都是单位居多,预订的量都是几百个、上千个,生意好得不得了。我们这次买粽并不是为吃,而是为赶回钦州老家祭祖时用,祭完后再赶回城吃晚饭。

端午节说粽,从自家包粽到买粽吃,有些东西已经发生变化

回家祭祖时,也是行事匆匆,上香,上供品,祭祖、祭土地公,烧炮┅┅仪式如每年重复的一样,没什么变化,除母亲依然每次都很虔诚外,其余人包括我都是走过场、走形式居多,只是按以往的风俗在完成一件每年都在重复的事。这种风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以后大概也会继续传承下去。但由己推人,大概如我这样走形式的也是占大多数吧,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人真把祭祀当回事呢。至于说对天地、鬼神的敬畏,那更是少见。我甚至怀疑,再这样发展下去,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习俗,到底还会有多少遗留?

对于现在的祭祀,我们只当是一种习俗的仪式来完成,但先人、古人未必是这种心态。譬如《论语·八佾第三》就曾这样记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意思是: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这里孔子所特别强调的是,祭祀的人内心需要虔诚。我们今天常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大概就是这意思了。中国古代的民风是淳朴的,人们对祖先、对神明留给后人的一切是感恩图报的,祭祀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半神文化,譬如绘画、雕塑、音乐等,与西方的艺术相比,我们的传统文化则更侧重内在的神韵;其中比较典型的对比是泼墨画与油画的对比,油画不论画人画物,讲究的都是纤毫毕现,连画一根头发都会很细腻逼真;而泼墨画只重神韵,外形有时仅寥寥数笔,但其所表达的意境需要悟才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概也只有中国的传统艺术才能表现出这样深奥的禅境吧。而这种半神文化的形成,我猜想应与古代虔诚的祭祀文化有关。

端午节说粽,从自家包粽到买粽吃,有些东西已经发生变化

泼墨画与油画

端午节每年都过,粽子也是每年都吃。我记得某教育家这样说过,所谓文化,就是一群人每年都在重复做一件事,形成习惯了,就是文化。所以,我想,这种习俗的延续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即使因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心态已有了变化 ,但只要习俗还在,就可时时提醒我们,我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我们是炎黄子孙。

端午节说粽,从自家包粽到买粽吃,有些东西已经发生变化

谣言猛于虎:谣言能止于智者吗?

“诺”不值钱,人会不立信;而不立信,人何以立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