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代名医曹颖甫所著的《经方实验录》中描写了这么一个医案:“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时则肿痛,而色紫,始则右足,继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见火则痛剧。故虽甚恶寒,必得耐冷。然天气过冷,则又痛。眠睡至浃晨,而肿痛止,至夜则痛如故。”大致意思是说:有一个妇女,路走多了双脚就会肿痛,颜色发紫,怕冷也怕见火,白天还好,到了夜晚就痛。曹颖甫给患者开了仲景经方“芍药甘草汤”,两剂愈。 《经方实验录》中还有一个曹颖甫的学生姜佐景的医案,因原文较长,我大致说一下:患者是姜佐景的好友张挚甫家里刚来的一个的女佣,年纪已大,她的右脚拘急,走不了路,到了夜晚痛得大喊大叫(“夜则呼痛达旦”),搞得全家人整晚都睡不了觉,已经有七天了。接着右脚踝骨处又不小心擦伤了,结果溃烂不能收口。这位年老的妇人跟她的主人哭着说,她年轻时得过关节炎,折腾了三年才好,现在怕是久病复发,所以想回老家。张挚甫可怜这个女佣,于是请来姜佐景给她看病。姜佐景发现这个女佣的右脚肤色比起左脚来略显青色,认为“此有淤滞也,宜芍药甘草汤以疏之。”于是开了药。然后,张挚甫亲自给这个女佣煎药。药煎好了,可她却不肯喝,还说:喝了没用,我年轻时得的病跟现在差不多,三年后才好,哪可能喝这一副药就好了?张挚甫只好逼她把药给喝了。第二天,姜佐景来复诊,发现女佣的右脚已经能全部着地行走了,只有溃烂处反而觉得更痛了。姜佐景稍改了一下方子,并加了一个外敷的药。第二天又去复诊,看见老妇正在料理杂物,“行走如健时”(注:走路像个健康人似的),见到大夫,“欢颜可掬”。姜佐景察看了她的右脚:青色已略减,溃烂处已经不痛了。 医案很长,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芍药甘草汤”的神奇疗效。疗效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个方子可以补血柔筋,缓急解痉。其实,除了“芍药甘草汤”,《伤寒论》中还有一个它的变方“芍药甘草附子汤”(注:比前方多了一味药附子),也可用于治疗静脉曲张和脉管炎,还可以治疗老年人的走路无力,因此,“芍药甘草汤”有个别名叫“去杖汤”,意思是吃完药就可以不拄拐杖了! 附: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配方及参考剂量为:制附片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因制附片有毒,故请严格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煎煮:放五碗水泡药材半个小时,大火煮开后调小火煎一个小时。倒出汤药约有三碗多。于早、中、晚饭前空腹温服,每次喝一碗。忌生冷。轻者三剂,重者七剂。此方可用于治疗静脉曲张和脉管炎(注:严重的脉管炎须在此方基础上增加其他中药,效果才会更好)。若用于治疗老年人的走路无力,则须将方中的白芍减至15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