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福春: 影像“小偷”

 西点长安 2018-06-25


王福春  (2018年 胡武功摄)


王福春自嘲为“职业小偷”,专偷火车上、下中国人的影像。

 

王福春退休前是铁路科研所的摄影师,他的热情、谦逊和精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国摄影界,他是充分利用“体制”优势于摄影的成功者,又是初心不变,持之以恒执着的摄影人。

 

早在中国大多数摄影者还沉迷 “高大全”、“红光亮”的影像时,1991年王福春的《旅途百态》就在日本展出,曾引起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的兴趣。

 

我想竹下登的兴趣在于从王福春的照片中看到了各种环境下中国人的千姿百态及精神风貌。而王福春其所以能这么早地拍出连日本首相都感兴趣的照片,重要的原因是既没有受沙龙摄影的诱惑,又坚决甩掉“宣传摄影”的桎梏。

 

我们提倡把镜头对准人,用摄影直面现实,记录生活,表现社会,这恰恰应该是摄影最有魅力的地方。对于摄影者来说客观世界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冷静审视和捕捉,似乎会更客观和中肯一些,也就离真相更近一些。

 

人,不仅是生物的,更是社会的。虽然每一个人都有天生的自然属性,但同时都会打上社会的烙印。王福春镜头中的人就鲜明地体现着这样两种属性,因而是丰富的,鲜活的。从中我们不但看到的是个性化的人,而且看到了带着不同时期特征的社会的人。

 

将要出版的火车上、下的中国人,是王福春近30 年《旅途百态》的延展。30年来,中国从物资短缺到解决温饱,走了漫长曲折的道路,王福春的影像从一个侧面再现了这一转变过程。与众不同的是,他特别关注那些极具幽默、诙谐的瞬间。尤其是那些黑色幽默影像,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意味和启迪的力量。

 

30 年的执着做一件事,展现“初心”,这不是追名逐利和玩摄影者能够做到的。其中的荣辱悲欢,王福春自知。

 

王福春说,绿皮列车时期,乘车旅行是一种煎熬。尤其炎热的夏天,蒸笼般的车厢能使人窒息。他挤在人群中像“小偷”似的,东瞅西瞧,潜伏拍摄。闷热加心情紧张,有一次竟然虚脱晕倒在车厢里。最使他受伤害的是2015年7月10日 ,因偷拍一位女人和孩子玩手机,被人家丈夫误认为是坏人,二话没说,两个组合拳打的王福春牙齿松动,眼前发黑。

 

沉痛的代价,总有丰硕的回报。当他的火车上、下的中国人即将出版时,当他的照片赢得成千上万读者的青睐时,他说“所有的艰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摄影术的出现,使人类自我认识和认知成为可能。王福春紧紧把握住摄影这一重要特质,把镜头规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火车上、下的空间里,从而丝毫不差地对准最普通的芸芸众生。

 

王福春的影像不乏幽默,但绝不仅仅是幽默和悦目。他摄取了特定环境中的百人百态,展现的是百人百“性”。如果说王福春坚持的是人文纪实摄影的话,那么展现人性就是他影像的灵魂。我们看到他作品中所有人都张扬着摆脱物资贫困和精神获释后那种中国特色的人性与时代风貌!

选自《火车上的中国人》(1995年 王福春摄)           

选自《火车下的中国人》(2015年 王福春摄)      






ABOUT   I   “胡说影友”


朋友,好像磁石吸附铁屑,抑或铁屑追寻磁石,相互粘连一起。甩一甩,有的分离了,有的还相依。

朋友,有酒肉朋友,有男女朋友,有嗜好朋友,有同道朋友。

30多年来,我交过许多摄影朋友。无论已分离的,还是保持联系的;无论用我的,还是相互吸附的,通过他们的为人和研读他们的摄影,我留下不少文字。如今其中一批人已经成为中国摄影界的大家,但我仍然保留着当年影友的记忆。有些朋友虽然只是摄影界匆匆的过客,但他们的初心跳动,也曾激活过我当年的热情。


【对影胡说】的新内容——“胡说影友”与新老朋友见面了,采取两图一文或三图一文的方式。 排序不分先后,从心而发,从容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