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空飞凤步摇及其他 廖文伟 簪钗是旧时女人一种寻常发饰,但古代簪钗皆精巧细小,极易毁损散失,流传至今的却不多。我并不刻意收藏发饰,偶尔在古玩集市撞见几件( 图一),为其古朴所动,一并买下了。 其一为镂空飞凤银鎏金步摇。步摇为古代妇女发饰中颇有特色的一种,与其他簪钗的区别在于簪头悬垂有坠饰,多以金银或银鎏金制作成龙凤等形状。步摇簪于乌发之间,举步则动动摇摇,故而得名。白居易《长恨歌》中即有“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唱咏,凭添了女儿家的娇媚姿色,步摇受女性各钟爱,便自在情理之中了。 我收藏的镂空飞凤银鎏金步摇( 图二),作展翅双凤形,尾羽各悬坠一覆式花篮,各下垂两串三环相扣的环链,分别吊坠蜻蜓、鸟雀、蝙蝠、鸣蝉和朵花,精巧而华丽。簪其于发间,一步三摇,轻细的叮当声相伴相隨。《后汉书。舆服志下》载,“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相沿至明清,大致上仍为“一雀九花”制式。 宋代文学家谢逸的《蝶恋花》也描写了步摇,说“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闭起眼来想想,花颜靓丽,步摇叮当,人未见而闻香声,真个把步摇写活了。 其二为禅杖簪。禅杖原为禅门中坐禅时用以警睡的器具,“竹苇为之,长八肘。下座手执巡行,有睡者点起付之”。后来发展成佛门中人的持杖,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就曾在诗文中提及“过桥禅杖落,坐石袈裟袒”。可见,当年僧人持禅杖已为寻常事。我的禅杖簪( 图三)为银鎏金质地,球形杖头为六股,连环十八。寻常所见的禅杖,九环者居多,六股十八环较为少见,据说,这种禅杖原本就是女体佛手中的持杖。 其三为玉堂富贵簪和葫芦簪。玉堂富贵簪( 图四)的簪头为一朵盛开的白玉兰,簪梃纹饰分为四层,分别饰有方孔圆钱、宝相花、菱形纹等。这种纹饰的组合,寓有满堂富贵的意思。葫芦簪则为葫芦状簪头,葫芦象征子孙绵绵,多子多福。这种簪子与插子的区别不大,图一中最下边的一件,即为典型的插子,几乎光素无纹饰。 别有意趣的是富贵花开簪,簪子如同“挖耳勺”( 图五),是明清时期妇女发饰中独特的一种。富贵花开簪形似扁肚螳螂,勺形簪头。其扁肚部分满工浅浮雕,勺颈部分为菱形串链,颈肚过渡处有朵牡丹,勺肚部分则以斜格纹为地,浅浮雕十数朵梅花,象征富贵花开。富贵花开勺形簪为铁质,虽然为市井人家发饰,却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韵致。 镶嵌红绿宝石的簪子(见图一)则带有浓郁的富贵之气,绿蕴生机,红彰热烈,加之珠宝原本的艳丽,尤显雍容华贵。与别一种,如禅杖簪、玉堂富贵簪等组合而簪于发间,禅心一片向佛,举步摇金动银,珠光宝气夺目…… 簪子和步摇都是为固定发式、美饰发髺而发明的,形制和寓意很多,有孔雀银步摇、四蝴蝶银步摇、水晶步摇、玉垂扇步摇、福在眼前簪、喜鹊登梅簪、梅英采胜簪、万年吉庆簪、绿雪含芳簪等等,丰富多彩,花样百出,倍受收藏界瞩目。 簪钗也是有门第的。下层社会女辈中的“荆钗布裙”,饰用骨质簪钗的极多,旧时市井习惯称其为“骨头簪子”。但普通人家嫁女,亦必有一二枚银簪子陪嫁。富裕人家婚嫁,则用银鎏金或者金玉首饰。而家境困窘的人家平时惯用铁簪,最贫寒者,竟有用竹木簪的,亦有取一段直铁丝,将一头磨尖,砸扁另一头作发簪用的。 簪钗是中华民族的妇女传统饰物,带有浓厚的东方古典风韵,曾经是都市中如诗如画的一种美丽。夜静时,挑灯把玩,忽忽的忆起《蝶恋花:咏木雕发簪》,说是“掩映眉梢春袅娜。梦寄多情,掌上玲珑颗。 一缕青丝心可可,相逢早种因和果。 料是前生应识我,木骨缠绵,惯向云中卧。对镜幽香开一朵,为君巧把相思锁”,簪系千般恩爱,万种柔情,情愫也绵绵…… 我的这些簪子虽然深居土中日久,鎏金残缺,令人抱憾,却也为有缘揽藏几枚于独羊居而庆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