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国民一员 2018-06-25

竹雕笔筒的纹饰题材很多,东山报捷、竹林七贤、松下高士、浴马图、江东二乔、婴戏图、夜游赤壁、携琴访友、田园情趣、市井生活等等,或竹木林中,或庭院楼阁,或山谷绝壁,或川流溪水,人物一般都不会超过10个,场景器具都尽量的删繁就简。朱熹讲学图竹雕笔筒却是个例外,令我惊愕不已。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今人尊为古代先哲,世尊为朱子。朱子祖籍江西,生于福建,晚年在福建建阳市西郊筑考亭书院,成为南宋最有影响的书院之一。当年的书院,选址都在山青水秀而林木幽深的地方,讲学则既可在厅堂之上,亦可在林荫之下,“朱熹讲学图”选用的场景,正是林木幽深的空旷坪地。

朱熹讲学是个很严肃的题材,倘若是千篇一律地将书院课堂搬上笔筒,讲的严肃认真,听的全神贯注,神情姿态刻板,场景器具单一,实在了无情趣。长沙章裴沙收藏的王梅邻雕刻“朱熹讲学图”竹笔筒,人物情景的处置就别具一格。不单将讲学的场所搬到林荫之下,艺人还釆用分组形式塑造人物,场景设置丰富,人物神态各异,艺术效果便截然相反。

第一组是朱熹开讲(图一)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图一

依照旧日圣贤画像必高大于凡夫俗子的成例,朱熹身躯高大,弟子们或席地,或肃立,大多双手捧卷(图二)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图二

其中二人,或许对老夫子所讲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正指点着窃窃私语(图三)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图三

第二组为讨论者(图四)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图四

长案坐墩,学子5名,各抒已见,气氛活跃。第三组为赴会者(图五)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图五

结伴而行,松荫相隨,喜形于色。第四组为正衣冠者(图六)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图六

僮仆踮起脚跟,给正要赴学的主人正衣冠,主仆皆欣喜自然。第五组为僧人自读,他席地而坐,必定是看到了有趣的段落,正掩口而笑(图七)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图七

第六组为童子赴学(图八)

“朱熹讲学”上笔筒
                                          图八

小小年纪,或许是出于对朱子如此有吸引力的好奇,正要去看个究竟。小小一个竹雕笔筒,竟雕刻着学子、僧人、官绅、僮仆整整23名。另有闲逸白鹤两只,婆娑绿树5株,高矮案几4张,大小花几2架,尺半坐墩5个,独立奇石4架,案上笔墨纸砚应有尽有。但物与物点缀置配各得其所,人与人举手投足形神生动,造型有古气,情景有交融,再现了古人孜孜以求的求学精神和先哲讲学的隨和景况。

王梅邻活跃在清代(17961850)嘉道年间,他善于刻竹,极工小楷。朱熹讲学图”笔筒以高浮雕为主,23个人物,皆2.5~3厘米高矮,然而喜乐无一不恭敬入微入细,站坐行倚人与人眼目传神。款字行楷“王梅邻制”,则字字小如“蝇头”,但点划精微,起合自如,一气呵成。团团的一个笔筒,好好的一幅图画,主题围绕“讲”与“学”,刀笔无一旁鹜,王梅邻的构思能力和表现手法非寻常艺人可比。

朱熹讲学图”笔筒使用痕迹历历可辨,包浆浑厚,呈深棕红色,竹筋亦丝丝毕露,这是它年迈苍苍的象征。漫漫岁月给它笼罩上一抹历史的晖光,留给后来人许多的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