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透生死的玄机

 禅修缠休 2018-06-25

王阳明自幼丧母,从那时起,内心就蒙上了一层死亡的阴影。后来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几乎殒命,对生死的问题又有更深切和敬畏。因而苦志学养生,格物致知,寻求天理,最后终于在龙场悟道,超越了生死。悟道后的王阳明洞悉了什么秘密呢?

(周积)问“何遗言?”先生微哂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年谱》

解析:周积问:“老师还有什么话留给我们?”王阳明微微地笑了,说:“此心光明,还有什么多说的?”

古哲早就发出过振而发聩的疾呼:“生死亦大矣”这一问题是人生中最大的问题。

可以说,一个人从出生那天就面临着“生老病死”这一问题,随着岁月的逝去,我们会长大,会变老,会生病,然后在衰老病痛中死去,这是谁也回避不了的现实,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死亡,是每一个人的最后归宿,不论他怎样伟大或渺小。

王阳明作为“心学”的创始者,极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他又是如何看待生死问题的呢?他及其大儒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怎样的境界?他到底发现了什么样的人生奥秘?

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灵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光明境界,就必须超越一切私心杂念,连生死问题也要参透。

《传习录》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萧乾这个人一向爱好道家“仙道”之学的,一天他向王阳明请教生死之道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淡淡地告诉他:“知道了昼夜之道,就知道生死之道了。”

于是萧乾再向王阳明请教昼夜之道。

王阳明说:“知道了白天,也就知道黑夜了。”

萧乾不解地问:“难道还有人不知道白天的吗?”

王阳明说:“你说得这么轻巧,你能真正了解白天吗?每天早上懵懵懂懂地起来,吃饭是忙忙乱乱的,行动时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别说明察、控制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习性了。如此整天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中,这只能说是梦中的白天罢了。只有达到每一呼吸之间,都能修养自己的心灵,每一瞬间都能存养自己的德行,心性的本体清净澄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自己都能做得了主,才能明悟大自然的规律是没有一息间断的,这样才能明白了白天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与天地合而为一的德行,也就是真正知道了昼夜之道,了解了这个昼夜之道,生死的问题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王阳明认为,要了解生死之道就要坦坦然然地活着,内心不要被任何事牵缠,这样心灵清清静静,活泼而灵明,就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真正的自我,才能做自己的主宰,才能了解昼夜自然变迁的固有规律,而生命之道也像昼夜自然变迁一样,也是一种形态的自然变化而已。

在人生的最后关头,王阳明之所以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最大问题——生死,是因为他悟到了自己的心性本来光明的真谛。对于光明的心性来说,洞彻了事物的规律,万物与我一体,生与死,就像是昼与夜的变化一样,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是悦生恶死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而死亡对于人类而言,则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所以大家对之充满了恐惧。

王阳明得罪宦官刘瑾后,被流放到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他动身前往流放地,走到钱塘江那个地方时,发现有人暗中尾随自己,他以为是刘瑾不放过自己,派人刺杀他。

惊恐之余,考虑到不能够逃脱仇人的追杀,王阳明便假装失足落水而死,以摆脱尾随之人。由于他害怕到龙场会继续受到仇家的迫害,中途还想隐姓埋名,浪迹江湖,只是因为一相识道长的好言相劝,才打消此念。

到龙场后,王阳明自认为对于一切荣辱得失都能够超脱了,只有生死一念还不能从心中彻底清除出去。当人们传言刘瑾仍有害他之意时,他干脆做了一个石棺材,自我发誓说:“现在我只在这里等死而已,其他的还考虑什么?!”平常没什么事,就日夜端坐在石棺材中,修心养性,澄心静虑,在非常专注,清净的境界中寻找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久而久之,他的心境渐如明镜止水,心胸也随之扩大,慢慢进入到潇潇洒洒、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一天晚上,终于在不着一物的心境中,大彻大悟,明白了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怎么一回事,领会了圣人之道,不禁欢呼雀跃,状如疯癫。从此,世上的名利是非、荣辱得失,甚至生死问题也不能束缚他了,他成了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人们常说要活得潇洒。什么都要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不让外在的事物成为牵累自己身心的障碍。所以有人说:“外表的潇洒是一道风景,它的极致是有我——舍我其谁;内心的潇洒是一种境界,它的极致是无我——脱尘出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