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雲泉 2018-06-25

在兴宁一句古语这么说的:兴宁城门一打开,铜锣响遍罗景州!这句中所说的城门,就是家喻户晓的兴宁明代古城墙。而这座古城墙的来历和代表的意义可不简单,它是世世代代宁江儿女的骄傲,一座古城墙铭刻着兴宁的辉煌和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邃的历史文化。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这座古城墙的历史沿革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据史料记载,明成化三年(1467年),兴宁县筑砖城,城高1.85丈、周长626丈、雉堞903个、城内面积0.28平方公里,辟东西南北四门。嘉靖四年(1525年),加建四个城门楼。此后数百年间历经多次增建、修葺,现大部分墙基仍在,南门(迎薰门)保存最为完整,北门仍保存内门。从现有保存看,古城墙建筑材料底部是窑制青砖,顶部为夯干墙,厚实坚固,虽历经五百多个春秋,砖块上“城砖”两字依然清晰可见。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据史料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周仕贵移县治于今兴城镇地,筑土垣200丈,围公署、仓库于城墙内。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县秦宏奏报朝廷核准重建县城,改土垣为砖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长626丈,筑雉堞903个。环城掘濠,深0.7丈,宽2丈。跨濠架桥,辟东西南北4门。 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应鹏冲修砌城墙,加建4门楼,并将东门改名为平远门,西门为阜成门,北门为拱辰门,南门为迎薰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陈其箴加建重门,并将平远门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改名为观澜门。 由于历史的原因,兴宁古城墙曾经遭到严重的毁损,这成了我们心中无可奈何的缺憾,如今保存较好的是拱辰门。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在历史上,兴宁古城墙曾两次为保护兴宁人民的生命财产起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战乱时期,匪乱不断,县城因有城墙的保护、得以保全,在抗击洪灾中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相传,兴宁城池是个龟形,北门是龟头,南门是龟尾。龟主宰吉祥,所以每次世乱,盗贼猖獗,兴宁都没有受害。因此,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铁网挂城楼,金龟水上浮,任你天下乱,兴宁不使愁。”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在历史文化名城兴宁至今保有古城墙,这实属万幸。兴宁古城墙的建成,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全国尤其是岭南惟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珍品。如图兴城北门——拱辰门。兴邑古城墙,静默数百年。大大小小的方砖和条石承载了五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它们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云烟与沧桑。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古城墙呵护过兴宁多少代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又汇聚了多少人的悲欢与哀乐?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这座600多年的古城墙,寄托了多少兴宁人的荣耀与理想!

朝霞似锦,薰风徐来。在万丈霞光中,滔滔宁江水,一路向东流,千年不断的江水与古城墙一起,依然在弹奏着它对时空流转、世事代谢的咏叹。它将永远寄托着百万宁江儿女的记忆与远眺的目光,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荣耀与理想。来兴宁旅游的朋友们到了兴宁,一定要去看一看,欣赏欣赏一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