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探讨

 流形sbz 2018-06-25


 

小青龙汤是著名经方,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外感寒邪,内有水饮的咳嗽、气喘等证。现讲小青龙汤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加以阐述,以期更加具体地理解其辨证应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寒内饮”的抽象概括。下面将从病理基础和治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分别从六经、阴阳、五行三个角度进行展开。

病理基础

伤寒论小青龙汤原文中提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可以看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其概括性的病机描述,而“干呕发热而咳”则描述其症状。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样一种病理状态,则是我们此节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从六经理论方面来讲,按照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伤寒或中风统称太阳病,外邪首先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表),然后进一步到少阳经(半表半里),再到阳明经(分为经和腑),然后进入阴经,阳明传入太阴,再入少阴,最后入厥阴,这是其传变过程。结合小青龙汤病机,伤寒表不解,为在表,在太阳经;心下有水气,心下在哪,伤寒论中多次提到心下,如“心下痞”、“心下悸”、“心下满”等,心下当为脾胃的统称,心下有水气则为在里,脾胃有水饮,其中胃喜润恶燥为阳土,脾喜干恶湿为阴土,此处心下当更多是指脾,水气停滞在脾,和水湿困脾相仿,比较符合脾的生理病理特点。综合起来看其病机,有寒邪在太阳经,有水湿在太阴经。没有提到半表半里之少阳经,怎么回事呢,两种可能,寒邪直中太阴,不是从太阳经顺经传进来的,要么就是内伤,脾气本虚。这样就容易理解“干呕发热而咳”了,发热、咳嗽不难理解,心下有水气所以呕,胃中无停饮所以干呕。

五行理论,寒邪在表,即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五行属水,为水腑,脾居中焦五行属土,为土脏。正常情况下,土克水,脾通过运化水湿至全身四肢百骸,防止水湿停滞致病。寒邪侵袭膀胱经,寒水之经气遇外感之寒邪,两寒相引,水气过旺。再加上小儿土气本虚,土不制水而反克,故出现小青龙汤证。

阴阳理论,表里而论,表为阳,里为阴;胃为阳土,脾为阴土。

治法

解决一个问题:这样一个方剂,为什么命名为小青龙汤?

通过上面的描述,小青龙汤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效呢,应该是发散在表之寒邪,同时发散在里之水气这样的方剂,看看小青龙汤药物组成:桂枝、麻黄、白芍、细辛、半夏、五味子、甘草、干姜,确实是这样,散寒散水,不难理解。可是散寒散水和小青龙什么关系呢,大青龙汤、白虎汤参考。以下还是从三个角度论述:

阴阳:在表之寒邪、在里之水气,均为阴邪,此时当发散,当温散,用阳药,小青龙走而不守属阳,药证相合。

五行:寒邪在膀胱经,五行属水;水饮在里,五行属土;小青龙,东方属木。五行关系中,能够同时起到散表寒,和运脾化水功效的,就是克制木。实则泻其子,抑木扶土,是我们常用的治法。

六经:小青龙汤应是兼顾表里两经,连接表里两经的是半表半里之少阳经,足少阳胆经属木,方位属东方,因此名小青龙。

以上就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进行理论探讨,希望通过这些论述能够加深我们对小青龙汤的理解,并对其临床应用产生指导意义。简而言之,对于外感寒邪,兼有水湿困脾的患者,可以应用小青龙汤,尤其脾气本虚之人易于见到本证。小儿脾常不足是其主要生理特点,更加容易发生本病。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些理论探讨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以及由此引出的更多问题,如大青龙汤的应用、白虎汤和青龙汤的关系、“心下”的具体理解等,希望同道能够给予指正,并共同学习和进步,为中医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条文:

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第四十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第四十一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