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史话(6)【仲景篇五】这个栏目,好赞

 中医360 2018-06-25
杏林史话(6)【仲景篇五】这个栏目,好赞
【仲景篇五】

个栏目,好赞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马红丽
  
 栏目顾问 
      河南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国医大师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张磊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名誉主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许敬生

  
  河南商报大型系列报道《杏林史话》开篇以来,受到读者、业内点赞无数,几位在美国华盛顿留学、工作的河南籍同胞说:“这个栏目好赞。”
 
  开篇之后的“宇宙小爆发”
  
  10月19日,讲述中华传统医学历史渊源、探寻中华传统医学奥秘的大型系列报道《杏林史话》开篇以来,即以全新的解读方式、以良心国产热播剧《琅琊榜》的独家视角切入,在读者、中医学界掀起了一次“宇宙小爆发”。
  10月19日上午9:30,一位读者就把电话打到河南商报总编室,除了为《杏林史话》栏目点赞外,还指出杏子的成熟季节应该是夏天。(话说这位读者看得该有多仔细呀,感谢您的关注及认真,给您手动点赞,希望您看到这篇报道后能及时跟我们联系哦!)
  在美国华盛顿留学、工作的几位河南籍同胞在国内几大门户网站以及河南商报官方微博、微信看到本报道后,特意给记者留言:“这个栏目好赞,这个故事好赞,古代中医好赞。”
  创刊20多年的《美华商报》,是华盛顿颇有影响力的一张华人报纸,年届八旬的周续赓社长从留学生处看到《杏林史话》的报道讯息后,日前,给记者发来了一段约稿文字,希望可以长期合作。
  65岁的孙润田,是《舌尖上的中国2》美食顾问,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韩国KBS饮食专题大片《面条之路》、《超级鱼》中方参与学者之一,《杏林史话》刊出后,他也成了《杏林史话》的“粉丝”。他说,中国自古医食不分家,中医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   
  《杏林史话》刊发至今的每一期,孙润田都会把当期见报的文章加以编辑、整理后放到自己的博客、微博上。从每期编号到内文的字号、字体,包括大标题、小标题的字体、颜色,他都会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注明,以方便“粉丝”阅读。
  
  中医是一门“辨证”的唯物主义科学
  
  “中医正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杏林史话》栏目的开办,有助于大家正确了解中医。”河南中医学院终身教授、91岁高龄的国医大师、《杏林史话》顾问李振华说。
  中医治病没有科学依据,缺乏逻辑检验?李振华认为,这完全是对中医的误读,因为中医是一门追求“辨证论治”的唯物主义科学。
  所谓“辨证”,主要是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将疾病反映出来的错综复杂的现象——症状和体征,经过综合分析、辨别、归纳,找出疾病的原因,辨出病变部位,分清正邪盛衰的相互关系,权衡脏腑功能以及彼此失调的成因,结合水土、气候以及个人的特异,从而找出机体内动态阴阳平衡所呈现于外的综合性特征的表现,以及这一平衡失调的病理症结所在和发展趋势,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
  所谓“论治”,就是依据“辨证”得出的客观存在和体内阴阳动态平衡失调的情况,提出调整机体改变病理的治法和措施。
  比如头痛。头痛只是一个症状,但从“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就需要辨出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病理属虚、属实、属寒、属热,以及病变的部位在脏还是腑,因为不同部位的疼痛表现出来的病症又是不一样的……这一切,全都决定了治疗方向、用药的不同。一个头疼病,可以有近20种治疗方案,而治疗方案可能同病异治,也可能异病同治。
  “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对一名合格中医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不仅要懂医学,还应文理通、哲理通、医理通,如此,才能够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用中医的思维观念来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根本
  
  “中医之所以存在且经久不衰,就在于它的疗效,疗效是根本。作为一名医生,衡量你的医疗水平高低,就是‘疗效’这把尺子,尤其是疑难病症和大症。”河南中医学院教授、86岁高龄的主任中医师、《杏林史话》顾问张磊告诉记者。
  现在有种倾向,认为中医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病,再加上有些中医不够“铁”,便成了“软肋”。张磊解释,事实上,有些病人在西医治疗无效时,经中医抢救过来的,也不乏其例。
  2005年9月,有位吴姓脑病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危象,被下了病危通知。患者儿子邀张磊往诊,张磊当时急用参附重剂,患者迅速转危为安。类似的中医急症病案还有很多。中医的优势、价值需要得到正确解读,并需要指导老百姓明明白白看病,明明白白找着好中医。
  中医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欲登其堂、入其室、窥其奥,谈何容易。目前中医话题备受各界关注,也有很多争议。张磊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中医若要得到健康有序的长足发展,依我之见,首先,需按照中医自身理论体系发展,不宜以现代化全面化之。因为现代化,只能化其部分,不能化其全部,只能化其表,不能化其里,更难化其实质。否则,中医的独特性,将不复存在。其次,目前中医后继乏术。因此,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准的中医名家(‘上工’)至关重要。”
  
  中医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杏林史话》是目前国内平面媒体唯一梳理、揭秘中华传统医学历史、文化乃至医学特色、掌故,聚焦本土中医界泰斗、人、事件、现象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型系列报道。
  中华民族曾面临多次足以灭绝种族的瘟疫浩劫,在没有现代仪器可以帮助分析病菌类别,无法发明化学药物进行有效应对的情况下,中华民族正是靠着数百上千味的中草药,靠着有“悯生民之疾苦”的大医,靠着独具特色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才成功阻断各类传染病菌的侵袭,不断生息、繁衍,并成就了我华夏五千年文明。
  而同样是瘟疫,仅欧洲中世纪的一场大瘟疫,就曾造成当时欧洲近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一些民族甚至就此灭绝。
  几味中草药,凭什么就可以冠绝天下、独步江湖、佑我华夏?
  《杏林史话》的初衷就是在追溯、探寻中华传统医学渊源的过程中,找到中华传统医学存在的根源,并求证这些事实:同样是心脏病,西医治疗的是“心”这个脏器,而中医为什么要从“肝脾”治起且能够治愈心脏病?西医所说之“肾”与中医所言之“肾”为什么不在同一频道上?中国人为什么讲究“医食同源”?中国人的饮食中到底蕴藏着哪些中医理论?
  我们更想见证、梳理出:中医到底是个啥玩意儿?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医学传统”?什么才是正确的中医养生方式?
  正本清源,去伪存真。
  
  看“杏林”,能得到什么有用信息?
  
  那么,在跟着我们一起梳理、解读中医那些事儿的时候,读者能得到哪些有用信息呢?
  比如,中国古代曾出现很多名医,但是当代西学盛行、国学式微,在这种大环境下,还有靠谱的中医存在吗?
  比如,入冬后,孩子着凉咳嗽,久治不愈,中医有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杏林史话》有没有名中医资源可以介绍给有需求的读者?
  李振华、张磊先生等大师不仅是国医圣手,还是高寿之人,他们有哪些长寿、养生秘诀可以跟大家分享?
  网上流行的中医养生信息,哪些靠谱,哪些不靠谱?中药的“毒副”作用到底有多大?
  晚上吃得多,早起吃不下饭,可“专家”说了:早上一定要按时吃饭,否则容易得结石。好吧,为了能做一名“健康”的美男子,应酬到很晚的商务男表示:早上是在强忍着胃里翻江倒海的难受吃饭啊!话说想做一名“健康”的美男子容易吗?
  对了,“专家”还说,为了保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并且不得肾病,每天至少要喝够2升水;每周至少吃3次坚果,癌症能降55%;喝对红酒,还能预防脑卒……话说,一天喝那么多水,晚上临睡前都觉得胃里有水直咣当,还能不能让人愉快地睡觉了?
  那么,《杏林史话》的任务就来了——以上这些问题,届时,我们会邀请名医、名家一一为大家答疑解惑,并负责给读者提供最权威、最准确、最实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治疗小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