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羽是如何成神的,告诉一段你不了解的历史

 一叶雨林秀 2018-06-25

说到关羽,我们可以先看看历史对他的评价!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史料应有两个,分别是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关羽是如何成神的,告诉一段你不了解的历史

先说说陈寿的《三国志》,这是一部在唐朝被定为正史的史书。所谓“正史”,并不是“正确的史书”之意,而是证明国家“正”统的“史”书。陈寿在对待刘备、孙权还有曹操的态度并不是相同的。他将孙权的去世称为“薨”,刘备的去世则称为“殂”,而曹魏诸帝去世时则使用了“崩”字,以表示其正统性。而在去除了正统的光环后,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应是较为理性的。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陈寿虽然称关羽、张飞为“万人之敌”,也客观阐述了他们失败的原因,并批评了关羽的刚愎和张飞的粗暴。如此评价已经被后世尊为神明的关羽,可以说是相当冷静而公正的。

关羽是如何成神的,告诉一段你不了解的历史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这个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版本了。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的正统性。以蜀汉为正统的《三国志演义》的正统观,是由南宋(1127—1279年)的朱熹确立的。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了小孩子听“说三国语”的姿态,表现出民众支持刘备的情感倾向。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此书对“义”进行了重新“演”绎(即传播推广),此处的“义”是指《春秋》中的“义”,亦即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所阐释的毁誉褒贬、劝善惩恶的标准。不久之后,“义绝”关羽就把“智绝”诸葛亮和“奸绝”曹操挤到了配角的位置上,成为故事叙述的中心。这不仅是因为关帝信仰,从《三国志演义》的写作目的来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三国演义》通过各种故事的描写,表现出对关羽的评价却是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这算是最中肯的评价了吧!

关羽是如何成神的,告诉一段你不了解的历史

最早敕封关羽,不过是武成王配祀之一。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敕封孔子为文宣王,姜尚(姜子牙)为武成王。安史之乱以后,为了激励武将士气,唐德宗接受颜真卿的建议,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为武成王庙增祀64员名将,其中刘蜀关羽、张飞都被列入其中。而之后才有了关帝庙“万古祠堂遍九州”的景象。

我们先看一下历代对关羽的封号:

关羽是如何成神的,告诉一段你不了解的历史

关羽至明清时他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尊孔子为「文圣」、「山东夫子」崇高地位分庭抗礼,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他由三国时期的「败军之将」取代姜尚成为「武圣」的漫长过程,反映出中华民族从「尚谋略」到「崇忠义」道德伦理观念的变迁。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从最早的汉寿亭侯,正是一代一代的加封变成如今的武圣、帝君。而到了现代,逐渐继承下来的祭祀,更是成为了关公信仰。

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宋元两代是关公被美化、圣化和神化的开端,明清两代是将关公圣化、神化到极致的时代。

关羽是如何成神的,告诉一段你不了解的历史

我们再看一下我们现代对他的评价:

维基百科:关羽:由于其忠义勇武的形象而被塑造的神衹形象。

百度百科:关羽: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中国武圣。

到了现代,关帝庙已成为国内供奉最多的庙了,国内有4000多处国家重点文物,其中有大约18处关帝庙属于国保单位,而关公信仰也成为了大众最熟知的信仰之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